新华社“雪龙”号11月21日电 记者手记:南极大陆 已经不远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今天船摇动幅度大,大家端菜时都格外小心。”船时21日6时,“雪龙”号餐厅,厨师长张堪升一再叮嘱团队成员,“厨房地面要保持干燥,防止滑倒。”
这是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开始穿越南半球西风带的第一天。船时20日晚刚从澳大利亚霍巴特港出发,“雪龙”号即直面四五米高的大浪。
“采取迂回策略,先低船速向西航行,等待前方气旋消散后再转向南下。”记者走进驾驶室时,船长朱兵正专注地盯着电子海图,对水手发出指令。
南半球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受频繁的气旋活动影响,这里的洋面上终年盛行强劲的西风,气旋一个接一个地自西向东快速移动,常带来5米以上的狂浪,这里也被比作进入南极的“拦路虎”。
天际线在舷窗外起伏摇摆,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航行与气象数据不断更新,朱兵的双眼略带血丝,始终紧盯每一个变化。
气象室里,气象预报员张蕴斐分析着最新数据。“我们从补给港口出发前就关注着气旋活动,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为船舶航线的选择提供参考。”船体摇晃让张蕴斐频繁呕吐,但他仍坚持值守,接收最新数据、正点观测气象、研判天气形势、与后方保障团队沟通。
“现代气象预报技术提高了航行安全性,但面对西风带的复杂海况,仍要保持敬畏之心。”张蕴斐说,通过将预报信息同船长的丰富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尽最大努力实现“精准穿越”。
满载着148名队员和科考设备、补给物资,“雪龙”号本航次需6次穿越西风带。加速、减速、转向,穿越西风带离不开稳定的船舶动力。机舱内,轮机长程皝正带领船员加强检查。
“我们利用靠港补给的时间,提前对主机、尾轴等关键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开展了相关应急技能和警示案例培训。”他说,穿越西风带期间,轮机部还增派了值班人员,确保机电设备正常运行。
恶心、呕吐、四肢乏力……一名年轻新队员晕船状况较为严重,诊室里船医王振乾正为晕船的队员配发药物。除了晕船药,记者还在这名新队员的床头看到了队友们送来的新鲜水果。“酸甜口感的食物有时的确有助于缓解不适,看到队员间的互相关心,我也感受到了这份温暖。”王振乾说。
加固货物是另一项关键之举。“雪龙”号和“雪龙2”号此次携带了近4000吨物资前往南极,其中“雪龙”号几近满载,将对中山站和秦岭站两个考察站进行物资补给。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助理王焘说,为了保障穿越西风带航行过程中的货物安全,考察队专门安排人员提前加固,并每天定时对集装箱、油罐等进行巡视。
机库内,直升机已加绑完毕,七八条绳索将其牢牢固定;甲板上,雪地车、油罐、气瓶等各就其位;住舱内,队员们收纳好物品,关闭水密门……记者在各处都能看到队员、船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身影。
船时21日7时许,队员们已纷纷吃上热气腾腾的早餐。考虑到部分队员因晕船食欲不振,厨房特意准备了小馄饨、阳春面等易消化的食物。“雪龙”号预计将于12月3日至4日抵达中山站。
南极大陆,已经不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