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蓝】过去10多天,来自全国37个代表团的健儿齐聚大湾区,参与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全运会闭幕后,香港官员回顾香港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以及场馆办赛经验,认为“交出了合格试卷”。
全运会“是一张考卷”
19城、粤港澳三地、近万场赛事;1.4万多名运动员、3000多名记者、数以千万计的人流量……香港特首李家超21日表示,香港回归祖国以来首次以承办城市身份参与这项体育盛会,是香港体育发展的里程碑,体现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坚定支持,也为大湾区未来举办更多国际大型盛事奠下稳固基础。特区政府会延续全运会的成功经验,继续通过多项措施推动体育发展,加强运动员支持和公众推广,同时发挥启德体育园优势,吸引更多国际体育盛事落户香港,推动“体育+盛事”发展。
参加第十五届全运会,香港派出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代表团,在帆船、自行车、网球、游泳、橄榄球、铁人三项和击剑赛事中取得9金2银8铜共19枚奖牌,创下历史最好战绩。此次全运会也产生多位“运动明星”,港媒22日盘点称,有“小女车神”之称的自行车选手李思颖勇战公路赛及场地赛,成为香港首位单届全运会“三金王”;“女飞鱼”何诗蓓以个人2金2铜的成绩成为港队“奖牌王”。此外,香港队在男子七人制橄榄球比赛中封王,香港男子花剑队为香港击剑队实现全运金牌“零的突破”。中国香港奥委会副会长霍启刚说,此次港队的表现令人振奋,每个项目都见证着香港运动员的努力和坚持。
在赛事举办上,香港也“交出了合格试卷”。据香港星岛头条网22日报道,全运会香港赛区统筹办主任杨德强当日在一档电台节目中表示,全运会规模相当大,“是一张考卷”,在办赛上香港交出了合格的试卷。在场馆运用方面,杨德强表示,启德体艺馆举办手球赛事后,仅用24小时就成功转变为击剑场地,非常高效,做到了灵活运用。本届全运会有8个竞赛项目在香港举办,在赛事时间安排上,杨德强表示,周中的赛事尽量安排在下午或黄昏时段进行,以迎合观众的需求。
巩固“国际盛事之都”地位
港媒报道称,全运会期间,不少内地及澳门旅客来港观赛,带动香港经济。香港某商场表示,全运会期间,多项主题活动带动商场人气,人流按年增加超过8%,生意额有约5%的增长。有金饰品牌表示,全运会期间,全运会主题产品销量理想,不少熟客在买金时会加单购买全运会主题产品。
这场跨地域的体育盛事带动粤港澳三地市民来往互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表示,本届全运会让外界看到一幅“运动版大湾区地图”,从一场比赛延伸到一座城市,票根优惠等措施带来长尾效应,令文旅消费链条明显被拉长。
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表示,“举办大型体育盛事将发挥‘体育+旅游’的联动效应,促进香港以至大湾区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吸引更多内地和海外游客来香港”。罗淑佩还表示,通过举办全运会,香港进一步巩固作为“国际盛事之都”的地位,希望此次的办赛经验可以吸引更多国内外大型体育盛事落户香港。
无形中拉近人心距离
香港《大公报》22日称,此次全运会粤港澳三地围绕一个项目协同奋斗,无形中也拉近了人心的距离。文章认为,粤港澳三地联办全运会,相当于一次集中演练和压力测试,加速了三地的科技创新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了不同机制下的“软联通”。“十五运会除了留下的场馆、设施等可以继续发挥效应,更留下了团结协作、人心相通、机制创新等‘全运经验’。这是本届全运会留给粤港澳三地的宝贵财富,必将成为大湾区深入融合发展的不竭动力”。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林至颖说,在“一国两制”下,港澳与内地携手共进,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随着国家‘十五五’规划推进,粤港澳合作会更紧密,大家走得更近,融得更深,机遇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