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倩
一声汽笛划破黑暗,铁道上,火车飞驰向前,突然,几声枪响染红视线,一个身影摇晃着坠落下来——多媒体影像、灯光、实景结合,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舞台上交织出悬念。这是新版经典民族舞剧《铁道游击队》的开篇。11月26日至11月30日,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制作的《铁道游击队》将迎来首演,目前该剧进入紧张的合成排练阶段。
2010年,总政歌舞团创排舞剧《铁道游击队》,大获好评。新版《铁道游击队》以“守正创新”为原则,增加更具悬念的故事情节,进行全新的舞蹈编排和视觉制作。视觉总监任冬生用两个核心意象提挈全剧:“钢”既指铁道元素,也象征游击队员钢铁般的意志;“血”代表着为国捐躯的热血与使命。
“我们采用极简与现代影像结合的视觉体系,打造动态舞美。”任冬生说,2010年版《铁道游击队》舞美风格非常写实,新版则通过写意、写实并行的方式,让火车、建筑等元素与演员表演深度融合,有钢轨、枕木交错的寒光凛冽,也有微山湖芦苇漫天的宁谧悄然,并预留大量空间供演员施展,“在舞台上,我们想把革命的浪漫、红色的浪漫发挥到极致。”
该剧总编导田露认为,《铁道游击队》的精神内核是“革命浪漫主义情怀”,“80年前,有这样一群无所畏惧的普通人,为了更多中国人的生命与幸福,义无反顾地舍去了自己。今天我们要通过舞蹈动作的抽象表达,让这种精神给更多观众带去视觉与心灵上的艺术审美。”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发生在山东,鲜活的民间艺术给予作品最充实饱满的养分。“在音乐与舞蹈创作中,创作团队提炼了山东独具韵味的音乐旋律,以及民间舞蹈特有的动势与动态,并进行艺术性转化。”田露介绍。
地域基因同样是《铁道游击队》听觉语汇的灵魂,作曲赵麟在原版舞剧音乐基础上调整了部分结构,将山东民间音乐的韵味深深融入现代和声与配器之中,琵琶、坠胡等特色乐器与管弦乐队共同塑造着主要角色的气质,鼓子秧歌中打击乐的基本节奏及唢呐的高亢旋律,则表现出当地人民质朴、豪迈、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在“打洋行”“打票车”等段落,民间音乐的支架结合大量音乐音响式创作技法,着重凸显紧张激烈的情节氛围。田露希望,当大幕拉开时,《铁道游击队》能为观众呈现具有民族特色、符合舞剧角色个性的人物形象,以及独特的表达方式、审美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