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长春节假期”官宣了!消息一出,一片沸腾,网友火速用行动点赞,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春节前和假日期间的机票、酒店搜索量瞬间翻番。
“史上最长”为何令人心动?原因在于不仅假期时间跨度长,而且安排更加合理,4天春节法定假日加上2天调休、2个周末,可以让“打工人”避免节前连续上班7天的疲劳感,更好实现错峰休假、探亲出游“两不误”,从容享受团圆时刻。这样的安排深得人心,正如网友所言长假不是“躺平”,而是让奔跑的中国有片刻温情驻足。
近几年,我国休假制度历经调整、不断优化。2024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作出修改,宣布从2025年起全国法定假日增加2天,并且规定,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近期,按照相关政策要求,浙江、湖北、广东、新疆等多地又开始探索试行中小学“春秋假”和“雪假”,让孩子们有时间在各地最美的季节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一系列调整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运转效率提升带来的从容不迫,它回应了民生需求,体现着民生温度,成为以人为本治理理念的生动注脚。
休假制度也是提升地区消费和人口流动活力的重要工具。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的钱包更鼓了,出门旅游的意愿更强了。但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闲。假期是扩大文旅消费“有钱、有闲、有场景”三要素中的关键一环。我国从1999年开始设立“黄金周”,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出游人数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今年国庆和中秋构成8天小长假,国内出游人次达到8.88亿,国内出游总花费达8090.06亿元。数字的几何级增长表明,我国假日文旅市场的活跃足以让它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
过往的市场表现让人对“史上最长”春节假期的含金量充满期待。眼下,各地已开始摩拳擦掌、提前谋划。面对游客们的热情,该拿出什么来待客?钱有了、闲有了,现在就要看场景了。能不能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以及传统节日文化渊源,结合文旅、体育、科技、商业融合之势,创造更多令消费者心动的新产品、新场景,对各地是一道公平的考题。与此同时,恐怕还得在提升服务上多动点脑筋、多下点功夫,毕竟每次长假“扎堆”出游,最令游客们头疼的就是服务体验的下降。这既需要交通、卫生、文旅等相关部门及早制定应急预案,保障超长假期平稳运转,也需要景区、商家、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等持续做好扩大优质服务的能力建设。
在法定节假日安排越来越人性化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期待,各用人单位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到实处,为职工弹性安排休假时间提供便利,更好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为扩大消费创造有利条件。
上一篇:低空经济新基建图景加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