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以前,中国企业在全球医药行业中主要被视为高性价比的原料药生产供应商。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药物创新的重要来源。“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医药产业创新,这意味着我国医药产业将迎来拔节起势、蓬勃发展,具有更强的创新创造力和全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释放鼓励创新的政策红利,推动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最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024年,中国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平均时长225个工作日,其中,获得优先审评的创新药审评平均时长仅162个工作日,审评审批速度显著提升。一次性使用压力监测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获批上市、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获批上市……进入11月以来,国家药监局已批准了三种医疗器械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2025年,国家药监局印发关于发布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的公告,从优化特殊审批程序、完善分类和命名原则、持续健全标准体系等十个方面提出支持举措,助力高端医疗器械重大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提升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国际竞争力。
当前,我国药品审评技术要求已经与国际全面接轨,这意味着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制药企业、研发机构可以更多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还意味着全球同步研发的新药可以按照同样的规则在我国与境外同步申报上市。目前,可伐利单抗注射液、佩索利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利用国际多中心临床数据在我国实现了“全球首发上市”,让我国患者更早更快享受到全球最新的药物研发成果。
“十四五”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3%,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自主创新成果加速惠及更多民众,小分子靶向治疗、PD-1、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创新药“出海”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正在不断提高。在刚闭幕的第八届进博会上,越来越多的外国医药企业把创新产品的首展首秀放在中国,更愿意加码在华投资,深化本土化合作。中国医药行业市场已经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正在关注中国。
国家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药监部门将倾斜更多审评审批资源,加快推进药品试验数据保护,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填补国内治疗药物空白,满足迫切临床需求。(据新华社电)
编后语
沈阳构筑国际化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近年来,沈阳市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迅速,产业体系持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沈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深厚、条件完备。这里有一流高校,45所大学构筑科研创新的国家战略支点,中国医科大学被誉为“红医摇篮”,沈阳药科大学荣膺“北药”桂冠;这里有一流医院,22家三甲医院以丰富的临床资源提供强大数据支持与关键应用场景,医大一院是国内外知名疑难急重症诊治中心,盛京医院是东北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里有一流企业,66家规上医药企业形成完整产业体系,三生制药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全国领先,“707”双抗刷新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总额纪录;东北制药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制剂生产基地之一,正在加速进军细胞治疗赛道……
在创新医疗器械领域,沈阳今年也捷报频传:8月25日,东软医疗全国首台“光子计数CT”顺利获批,9月29日鹏悦科技心脏冷冻消融设备以及配套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冷冻消融探头获批国家级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成为东北三省一区仅有的三个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
10月23日,沈阳国际生命健康城启动仪式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这一重大项目不仅是辽宁省、沈阳市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落子,更将成为打造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构筑国际化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的核心动力。
通过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整合区域优质资源,沈阳正加速向东北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的目标迈进,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提供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