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技术验证、场景适配到生态构建,近期,产业端上市公司纷纷围绕6G技术抢先布局。业内认为,虽然6G技术前景广阔,但目前尚处在从技术研发向商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
技术创新加速演进
近年来,我国紧扣6G产业发展需求,明确其战略定位,积极开展各类技术验证与测试。
在11月13日至14日举行的2025年6G发展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今年是6G标准化研究全面启动之年,6G发展正处于技术创新加速演进、产业方向愈发清晰的关键阶段。”他透露,我国正体系化推动6G系统设计、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等创新研究,广泛开展6G技术征集,并已形成超300项6G关键技术储备。
聚焦6G产业发展定调战略方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从技术和应用来看,5G产业链以地面网络为核心,主要围绕地面基站、核心网设备、地面终端等环节展开,而6G产业链则打破了地面局限,新增卫星制造、卫星运营、星地融合设备等环节,形成了“空-天-地-海”全域覆盖的完整链条。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孙韶辉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方面,6G网络将与数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支撑网络与服务的升级拓展;应用方面,6G网络将为人、物、环境以及虚拟空间提供智能极致互联的丰富服务,形成星地融合统一架构实现全域覆盖、以用户为中心的智治网络,服务万物智联。”
上市公司纷纷抢先卡位
“‘十五五’期间将是6G技术储备向标准转化、进行标准研究与制定、开展技术试验与产业布局、推动应用挖掘的关键阶段。预计6G将于2030年商用,并逐渐带动相关技术、产业与应用的快速发展,形成超越连接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孙韶辉说。
随着6G第一阶段技术试验圆满收官,产业链各环节的上市公司纷纷抢先卡位,围绕系统设备、卫星互联网、射频芯片、光通信等加大研发与合作力度,形成了多点突破、协同推进的态势。
近日,中国移动表示,公司牵头的6G国际标准立项数居全球运营商前列,发射了全球首颗6G架构验证星,并担任3GPP全球首个6G场景和需求标准项目、无线接入网首个6G标准项目的牵头报告人,已申请6G专利1200余项,构建了业界领先的6G通感算智融合试验装置。
中兴通讯前不久在互动平台上宣称,公司在6G技术领域持续投入,从标准、芯片、算法和架构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布局,持续推进AI、空天地一体、空间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深耕和创新突破。另外,公司已连续三年在IMT2030(6G)推进组进行测试,总体测试质量保持第一阵营,确保在6G首个3GPP标准版本冻结后第一时间推出遵循国际标准的先进6G产品和解决方案。
盛路通信说,公司在6G技术领域已取得阶段性研发成果,涵盖Ku/Ka波段有源相控阵天线、可重构超表面阵列天线以及毫米波雷达等方向。目前,相关6G业务处于产业化探索阶段。
崇达技术透露,公司紧跟客户需求,积极布局6G相关技术研究,且部分产品已处于样品阶段。
本川智能也表示,基于传统产品和技术优势,公司已在5G、6G等应用领域与部分头部通讯设备厂商开展长期技术交流与合作,并通过产学研等方式在6G通讯用高端PCB印制电路板的研究、设计以及材料加工工艺等方面展开前瞻性布局。
华泰证券在研报中称,6G将与AI技术深度融合,未来有望在云侧、端侧孕育多种应用场景,建议关注运营商在云智算、6G产业链的进展以及国产算力相关板块。
商业化落地仍需跨越多重门槛
业内认为,虽然前景广阔,但6G产业目前处于从技术研发向商业化筹备过渡的关键阶段,其技术复杂度、融合深度远超5G,在核心硬件、网络架构、生态配套等多个环节仍存在诸多瓶颈。
在孙韶辉看来,当下6G发展正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既包含技术标准层面的分化隐患,也涉及新型应用与新型基站相关的研究短板。他认为,全球5G产业发展不均衡,导致全球各地区/国家对6G的诉求并不相同。6G标准需要在创新变革与产业规模之间做出妥协,存在6G技术标准分化的风险,这为6G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此外,我国6G新型应用研究和新型基站研究还需加强。孙韶辉说,6G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还需掌握6G新型应用、新型业态的发展规律,构建在6G新应用、新业态商业闭环中的独特优势,为6G商业化提前布局。同时,在6G通感智算融合的大趋势下,6G的连接功能将弱化,基站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算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从而需要支持更为通用的处理资源,6G新型基站研究有待开展和加强。
业内人士称,6G网络将融合地面、卫星、无人机等多种接入方式,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但将这三种差异巨大的网络无缝融合,技术复杂度和成本很高。而太赫兹通信、通感一体化等6G潜在的关键技术,目前大多处于早期研究阶段,仍有大量难题待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