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高仕斌院士:
高仕斌 彭雨田 摄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西南交通大学高仕斌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从湖北随州农村走出的科学家,自1988年硕士毕业留校以来,已在轨道交通牵引供电领域默默耕耘了37年。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高仕斌院士郑重许下承诺,“既然选择了我,我也一定会竭尽全力,不辜负院士这一称号。”作为工科老师,在高仕斌看来,本职工作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科学研究,另一个则是人才培养,而做好这些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创新。
缘定铁道让列车“动起来”
高仕斌从小在湖北随州的农村长大,选择铁路电气化,在他看来,更多的是缘分使然。“农村出来的孩子,当时根本没有想那么多。交志愿的时候,老师还问我:你不是要去自动控制专业吗?第一志愿你还改不改?我说:不用改了。”
读高中时,高仕斌的学校在73公里外的随州市区,一学期只能回家一次。1981年,他结束高中生涯,乘坐火车前往西南交通大学报到,那是一次难忘的旅程,“许多人都是从窗户爬进车厢,从随州站了24个小时到重庆,再转车12个小时到成都,接下来还要坐卡车才能抵达学校。”他说,“在一路的求学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萌生出尽绵薄之力改变这种状况的想法。”
谈及自己的工作,高仕斌说,除机车车辆外,铁路还包括三大功能系统——轨道系统、运控系统,以及牵引供电系统。
然而,要让牵引供电系统向列车提供连续、稳定、充足的动力,绝非易事。
“科技工作要认真,只有认真才能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高仕斌院士说。
人才培养如同农民种庄稼
到目前为止,高仕斌已经培养博士及硕士165名。在他看来,人才培养就如同农民种庄稼一样,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雷杰宇便是这样被培养出来的。“在我写博士毕业论文时,自认为准备得很充分了,但高老师在很短时间内返还的论文稿上,是密密麻麻的批注。从整体结构到标点符号,他都会逐字逐句修改。”在雷杰宇眼中,高仕斌是一位严谨认真,同时又和蔼可亲的老师。
尽管科研工作繁忙,高仕斌仍坚持每周为本科生讲授《轨道交通电气工程概论》课程。在他看来,轨道交通涉及多专业交叉,通过概论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观念,进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他对学生的要求,总结起来就是:扎根实际现场,解决工程问题,不断提升自己,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
三十多年来,高仕斌院士扎根轨道交通牵引供电领域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主持研发高铁供电保护-控制-调度一体化系统、高速弓网安全检测-诊断-维修成套技术装备、高电压大容量卷铁心节能牵引变压器等系列重大装备,解决了高速铁路可靠供电、供电安全和供电节能等工程技术问题。其研究成果在我国高铁中得到全面应用,并输出17个国家。
谈及铁路建设的未来,高仕斌说,目前铁路建设的重心正逐渐向西部转移。如何解决小容量电网满足大能力牵引需求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科研的重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上一篇:为什么要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