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青海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名单“新鲜出炉”,标志着全省8个市州首次实现省级网点全覆盖。这张越织越密的服务网络,不仅是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更是区域创新生态构建中的重要基础设施。网点建设的密度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创新资源的流动效率,也深刻影响着区域发展的创新成色与发展质量。
在创新驱动日益成为发展核心动力的今天,知识产权服务能否直达基层、覆盖全域,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创新环境优劣的关键指标。过去,许多创新主体面临“申请烦、维权难、转化慢”等现实问题,制约了创新活力的释放。如今,随着服务网点在全省范围内的密集布局,知识产权服务正从“遥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为各类创新主体注入了更强信心。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不仅是服务的窗口,更是激活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节点。青海依托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将服务深度嵌入新能源、生态农牧、文化旅游等优势领域,推动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创新路径。网点越密集,服务越精准,创新要素的配置就越高效,地方产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可以说,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区域创新的“底座厚度”。服务网络从“有”到“优”,不仅打通了从创意到产业的转化通道,更推动创新体系向专业化、系统化迈进。从城市到县域,各类网点逐步成为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提供从咨询、导航到预警、转化的全链条服务,真正实现了“服务在身边、创新在眼前”。
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服务理念正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越来越多网点能够针对不同创新主体的实际需求,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指导,这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也增强了创新主体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截至2025年6月底,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同比增长13.2%,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稳中有进、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彰显。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面临挑战。网点覆盖需进一步向下延伸,服务能力有待持续增强,服务内容也需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创新没有终点,服务优化之路更需久久为功。
面向未来,应持续发力,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赋能”,从“单点服务”升级为“生态构建”;善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增强创新主体的安全感和发展信心。唯有如此,才能织就更密、更强、更活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让创新活力成为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上一篇:走进职校感知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