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解锁成都新“食”尚
这场药膳大赛 好吃又健康
23日,成都温江区碧落湖广场内,阵阵药膳香气四处弥漫,新鲜食材与各类药材整齐陈列,选手们则忙着切配蒸煮、精心烹制,动作娴熟有序……第三届“烟火成都”药膳大赛在此火热开赛,吸引不少市民驻足围观。这场集竞技、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级药膳盛会,由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国药膳研究会指导,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成都市中医管理局、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联合主办,以“食在成都,养在药膳”为核心口号,汇聚全国顶尖药膳力量,为市民呈现了一场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的美食文化盛宴。
民间巧思显身手 业余组竞逐展膳养智慧
上午,业余组的比赛在温江柳城群艺艺术团带来的舞蹈《象王行》中拉开序幕,刚劲有力的舞姿快速带动现场氛围,12支业余组参赛队伍随后悉数登场,展开激烈角逐。比赛期间,成都中医药大学学子演绎的《二十四式太极拳》、温江区金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非遗表演《太极剑》等节目接连上演,为赛事增添了一份文化韵味。
参赛选手需在1小时内完成药膳创作,现场实时投屏展现创作全过程,让观众直观感受药膳制作细节。其中,《铁棍山药烧苏尼特羊排》选用内蒙古苏尼特羊排,搭配河南铁棍山药及党参、当归等药材,出锅后香气扑鼻,“这道菜炖得软烂入味,还很适合体虚胃寒、气血不足的人食用。”参赛选手周刚介绍。另一道《福临薏参金珠酿》颜值与口感兼具,选手将茯苓、芡实、党参等制成桂圆造型,搭配鲜花装饰,不仅好看好吃,还能调理脾胃虚弱、湿气偏重的问题。
比赛期间,舞台上同步开展药膳知识科普互动,主持人通过问答形式讲解养生常识,观众积极参与答题,在观赏竞技的同时收获实用健康知识。赛场周边还设置了适宜技术体验区,各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现场为市民提供推拿、按摩等体验服务,不少市民驻足体验。“看着选手做药膳学了不少搭配技巧,医护人员的推拿也很舒服,这场活动既有趣又实用。”市民李女士体验后说道。
专业比拼见功底 特色药膳传健康理念
下午,专业组的比赛更加激烈,12组专业选手及2组来自海南、广西的特邀参赛队伍随即开赛,选手需在1.5小时内完成作品创作,凭借精湛技艺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烹饪手法深度融合。
现场多款特色药膳佳作备受关注,《四季四象膳食方》选用板栗、羊肉、排骨等食材,搭配姜黄、百合、薏苡仁等药材,将四方、四季之韵融入一餐,全餐可根据季节、体质灵活调整,“我们的主菜姜黄板栗焖羊肉主打适配虚寒性体质,搭配其他配菜后,能满足各类体质人群需求。”参赛选手说。
《古法黑芝麻莲子千层糕》则大胆创新,融入炼乳中和甜腻感,添加马蹄粉后低脂更易消化,适配控糖人群饮食需求。
来自海口的选手带来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武国·四物椰鸡》,将海南文昌鸡、天然椰子水等当地食材与药材结合,充分体现“椰香入膳、以汤养人”的理念,展现了不同地域的药膳特色。
亮点纷呈惠民生 药膳产业迎发展新机遇
本次大赛亮点突出,实现从区域赛事到全国平台的跨越,通过“一赛、一会、一展、一市”融合创新,搭建起多个端口深度融合的交流桥梁。线上线下联动的药膳文化集市同步开放,集产品展销、互动体验、中医义诊于一体,让市民近距离感受药膳“可感、可尝、可购”的独特魅力。
大赛在传承传统药膳文化的同时,紧扣现代健康需求,鼓励家庭日常烹饪、便捷即食等场景化创作,推动药膳走进大众生活。同步上线的小红书专属账号,让赛事影响力突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膳养文化。此外,大赛颁发了“成都药膳工匠”称号,建立职业技能认证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动力。
本次比赛评选结果同步揭晓,专业组中,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带来的《四季四象膳食方》荣获特等奖;业余组中,《铁棍山药烧苏尼特羊排》荣获特等奖。“大赛既展示了优质药膳作品,又让我们学到养生知识,还能买到实用的药膳产品,希望以后能多办这类惠民活动。”市民王先生点赞道。
据主办方介绍,作为“美食之都”成都打造“药膳之都”的重要举措,第三届“烟火成都”药膳大赛不仅展现了中华药膳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更搭建了产业资源整合、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的全国性平台。未来,成都将持续以药膳为纽带,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膳养文化惠及更多民众。
李雨倩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