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王火与成都日报40载文学之缘——
既是撰稿人,亦是知心读者
在成都日报60余年的历史中,有许多名字因其卓越的文学贡献和深厚的读者情缘而被铭记。其中,王火无疑是一个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名字。
自1983年定居成都以来,他便与本报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王火的创作才华和深厚文学造诣,使得他的作品经常成为本报文学版面的亮点。他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成果,不仅丰富了本报的文化内涵,也为广大读者带来了精神上的滋养和启迪。
作为本报的重要作家,王火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坚持创作,用文字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传递思想。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质朴而深刻,深受读者喜爱。
在王火的笔下,无论是历史的长河还是现实的生活,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他的创作不仅是对文学的贡献,更是对时代的记录和反思。而每当有新作问世,成都日报总是会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让读者能够第一时间领略到王火的文学魅力。
年事渐高后,王火放下了手中的笔。但他与本报的关系却从未疏远。在他的案头上,永远会有一摞报纸,成都日报自然位列其中。
连续两年的7月17日,王火生日时,记者都曾登门拜访。知晓记者来自成都日报后,王火十分激动地说道:“我岁数大了,但我一直关心时事新闻,成都日报是我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
今年7月17日,王火先生迎来103岁生日,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与本报的专访。彼时,王火先生状态颇好。见到记者后,王火眼神闪亮,握手道:“老朋友了,我也曾经是一个记者!做记者很好,要学很多本领!”整整一个上午,这位文坛巨匠精神矍铄,谈兴盎然,畅谈家国、批判战争,甚至在澎湃激情中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
此外,王火还一直关注着四川的文学发展和本报在文学领域的贡献。他对本报《锦水》副刊推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新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鼓励。他认为,成都日报《锦水》副刊在推动四川文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本土作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优质的阅读材料。
王火与成都日报的缘分,还不止于此。无论是本报发起的“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融媒体互动活动”,还是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他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热情的参与。他认为,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广大读者的文学热情,更能够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王火看来,创作是这一生坚持得最对的一件事。他鼓励年轻作家要不断努力、坚持创作,为文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希望成都日报能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文/图
上一篇:智慧食堂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就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