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名广东赛区赛会志愿者、近2万名香港澳门赛区志愿者,以热情专业服务,让“为你,更精彩”的口号响彻十五运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活力大湾区”最生动的注脚。
11月21日晚,当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圣火缓缓熄灭,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这场体育盛会正式落下帷幕,来自粤港澳三地的近五万名“小海豚”志愿者携手完成一项历史性任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青春答卷。
自今年5月测试赛启动以来,这群身着统一服装、被亲切称为“小海豚”的志愿者们,用专业服务和满腔热情成为了本届全运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精密组织:三地赛区织就高效服务网
为确保志愿服务工作与赛事需求精准对接,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大型活动和志愿服务部创新构建“全省一盘棋”的工作格局,经过层层选拔与系统培训,组建一支3万名的赛会志愿者队伍,平均年龄19.42岁,来自全省17个承办地市、99所高校;香港组建了超1.6万人的志愿者团队,其中15岁至17岁的青年志愿者超1000名;澳门也组建了超3500人的志愿者队伍。粤港澳三地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内外,成为赛会运行的重要支撑。
十五运会广东赛区赛会志愿者为17个地市赛区75个竞赛场馆以及非竞赛场馆提供服务。其中,9468名赛会志愿者服务竞赛管理,分布在裁判辅助、竞赛服务、检录服务、器材保障、颁奖礼仪、反兴奋剂服务、体育展示辅助等岗位;9471名赛会志愿者服务场馆运行,分布在观众服务、看台服务、媒体运行服务、区域引导、市场开发、医疗辅助服务、安保辅助服务等岗位;1833名赛会志愿者服务运动员、技术官员、团部、媒体记者住地接待;511名赛会志愿者服务赛事运行指挥中心、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制证中心等非竞赛场馆;2950名赛会志愿者服务十五运会开幕式,1169名赛会志愿者服务十五运会闭幕式;其余志愿者服务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及其他各项群众赛事活动。
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却同样把“小海豚”的温度传递到赛场的每一个角落,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化作赛场上最温暖的春风,吹进每个人的心里。
担当使命:湾区青年扛起时代责任
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田径比赛现场,一群来自华南理工大学负责脚踏计时器的“小海豚”凝神屏息站在赛道上的起跑线旁,承担起为每一名起跑运动员比赛成绩提供最可靠的数据基石。从赛前设备的反复校准,到赛场操作的稳定如一,他们以训练有素的规范操作流程,守护着赛事的精准与公平。
“小海豚”不是全运赛场的主角,但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用行动证明,“00后”已经成长起来,能够担当重任。他们有的清晨六点就开启一天的服务工作,有的为了一个动线设计反复推演,深夜仍在复盘总结……他们用青春汗水确保每个环节万无一失。
他们是“气氛组”“暖场王”,在开闭幕式、比赛现场营造热烈有序的观赛氛围,成为赛事与观众之间温暖的连接;他们是“赛场快擦手”,在网球场、排球场等单场比赛擦地上百次,精准抢点、快速擦拭,确保比赛地面无汗渍;他们是“港澳联络助手”,在广东服务来粤的港澳嘉宾、运动员和观众,在跨境赛事项目中粤港澳三地志愿者默契配合共同服务。
“深圳‘小海豚’们认真工作的身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你们的笑容永远刻在我的心里,大鹏的山,大鹏的海,因为有你们更靓丽。”马拉松游泳项目赛事选手郑洁英留言道。
为了达到“快准稳”的要求,志愿者们经过了无数次训练。U20男排项目裁判主任刘铁一评价“小海豚”:“志愿者积极主动、动作迅速。‘快擦手’这项服务最辛苦,但同学们做得非常棒,他们密织安全网,让赛场变得更加光亮。”
赛事过程中,运动员、裁判员、观众多次向志愿者点赞并致以感谢信。闭幕式致辞和展演环节向全体“小海豚”志愿者辛勤的工作、无私的奉献表达由衷感谢。
湾区同心:粤港澳志愿者携手共创精彩
十五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志愿服务也成为促进湾区青年交流融合的生动实践。
在跨境赛事自行车(公路)赛中,600余名志愿者在粤港澳三地通力协作为同一个赛事项目服务,确保赛事流程无缝衔接。这种“共同在场”的参与感与基于共同目标而形成的默契,让“湾区一家亲”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可触摸的温暖。
穿越港珠澳大桥的公路自行车赛、贯穿深圳与香港的马拉松比赛,这些创新性的跨境赛事项目,让大湾区的“口岸就是赛道”清晰可见,也展现了三地志愿者的协作精神。“好客的‘小海豚’志愿者,会做好引导服务,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粤港澳路路通,大湾区一家亲’的便利和热情!”广东赛区执委会联络部负责人表示。
“我们一家人都在为十五运会努力。”来自澳门的王璞琛在暨南大学读书,她在广州的跳水场馆外耐心指引观众时,她的妈妈刘永欢正在澳门外港青年活动中心,参与澳门赛区的后勤保障志愿服务。
十五运会篮球项目男子22岁以下组在香港体育馆如火如荼进行,香港赛区一位青少年志愿者在场馆热情细致服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表示:“我们不仅仅是服务者,更是体育精神的传递者和国家荣誉的守护者。”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总项目经理林文明表示:“我们志愿者作为香港市民的代表,服务运动员和观众时一定做好待客之道。”这种以志愿者为代表展示城市热情的做法,成为三地共同的选择。
在澳门赛区主新闻中心,一群来自澳门大学的志愿者们以热情和专业在赛场外提供服务:打印比赛日程、为记者安排采访事项、为各地记者介绍澳门特色文化等。“这项工作是琐碎的,也很辛苦,但我乐在其中。”澳门赛区志愿者李韵珊说。正是这种将“国家荣誉”内化为“我的责任”的真实体验,让家国情怀从抽象概念,变成了他们肩头的担当和内心的骄傲。
三地志愿服务的融合协同也不断深入。在志愿服务组织工作层面,广东输出赛会经验,港澳带来国际化、精细化理念,三地联合开发赛会志愿服务教材和课程,共同培育和互派志愿服务讲师,实现双向赋能。志愿服务让思政引领实现“双向成就”,让“一国两制”在民众心中更具象、更可亲可感。
在这场盛会中,“小海豚”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更是三地青年打破隔阂、携手并肩的生动体现,他们用专业和微笑服务同一个赛会,为粤港澳三地青年共同刻下了从“地缘相近”到“心灵相通”的“融合印记”。
青春蝶变:志愿精神超越赛场时空
从上百小时的培训、演练到开闭幕式现场及赛事岗位上的完美呈现,他们经历了从生涩到娴熟的蝶变。
颁奖礼仪志愿者以最标准的姿态托起奖牌,把最深的敬意留给运动员;开闭幕式志愿者在璀璨舞台的背面穿梭,用每一个指引手势,每一次耐心解答传递东道主的城市温度;反兴奋剂志愿者以严谨守护公平,在宣传站点里书写着对体育精神的忠诚;火炬传递专项志愿者反复演练、专注坚守,助力火炬传递“分秒不差”顺畅运行。
在场馆的“志愿者之家”,各高校共青团匠心打造“小海豚思政工作坊”,一场场思政引领和读书交流活动为志愿者提供精神食粮。建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发挥党员、团员先进模范作用,引领志愿者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转化为服务赛事的实际行动。“每日一星·闪耀十五运”志愿者评选里,一枚枚徽章见证坚守荣光。
青年志愿者们在十五运会志愿服务中,学思践悟、知行合一,让青春理想在奉献中生根发芽,让志愿之光在粤港澳大地上璀璨绽放。
中山大学田家豪曾作为十四运会开幕式志愿者,到十五运会马术竞赛项目志愿者,从陕西到湾区实现全运会志愿服务的接力;华南师范大学苟佳嘉带着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磨砺成为全运“推广员”,将在偏远地区锤炼的奉献精神带到湾区赛场,用脚步丈量责任与担当;华南农业大学王子玟在开幕式彩排演练现场,一遍遍独自默默复习引领互动动作,体现志愿者群体的热忱与坚守;深圳大学李秋实,完成从全运会金牌游泳运动员到“志愿者火炬手”方阵领跑火炬手及闭幕式志愿者的转变。
赛事有期,奉献无期。十五运会结束后,志愿精神的火炬仍在传递,这段全运之旅正悄然改变着他们。他们当中有的开始筹划粤港澳青年志愿交流平台,有的决定毕业后投身跨境公共服务,有的想考取国际赛事管理资格,“从陪护员,走到组织者的位置”。他们从盛会的“旁观者”变成了“亲历者”,他们的青春,因为融入这场盛会而闪亮,而这份独特的成长礼物,也将成为他们未来人生路的滋养。
十五运会圣火虽已熄灭,但志愿精神永不落幕。这场由5万名“小海豚”共同署名的集体叙事,生动诠释了湾区特色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的时代内涵,随着这批经过赛事淬炼的志愿者们持续投身社会服务,十五运会播下的志愿种子必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绽放出更加灿烂的青春之花,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