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的11月23日,一个载入中国航空史册的日子。
凛冽的海风冲击着渤海湾。在众人的期盼下,一架黄色涂装的歼-15战机在辽宁舰甲板上勾住阻拦索。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少数掌握舰载机起降技术的国家。
而这架飞机,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型舰载战斗机——歼-15“飞鲨”。
一剑出鞘,何其艰难。
舰载机与陆基飞机有着天壤之别,它要在号称“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的航母甲板上起降,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技术可借鉴。
时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董事长的罗阳便带领研制团队不断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攻克了一系列舰载机特有的关键技术。在歼-15成功着舰的几天前,罗阳登上了辽宁舰,参加舰载机起降训练。
在舰上的七天,罗阳没有休息过一天。同事见他脸色过于疲劳,劝他休息,罗阳却回答:“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在给妻子最后一次通话中,他说:“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而这通电话,最终也成了他与家人的诀别。
在成功研制歼-15舰载战斗机、实现了中国战斗机从陆基到海基的历史性跨越之后,歼-15系列不断演进。目前,歼-15已从单一型号发展为包括歼-15T、歼-15D在内的多型号家族。
这一系列的迭代升级,为我国航空战斗群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与巩固提供了坚实支撑,为我国航空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罗阳留下的精神火种,点燃了“鹘鹰”的腾飞之路。作为一款中型四代机,“鹘鹰”飞机具有多任务、高生存力、大作战半径等特点。
为了按时完成型号研制任务,参与研制任务的技术专家经常问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到底能不能按时完成,到底能不能提前完成?”正是这种争分夺秒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帮助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项目节点。
“鹘鹰”,在经过无数次的锤炼与打磨后,终于迎来了它的终极形态——歼35。从“鹘鹰”到歼-35,不是简单的型号变更,而是一次化茧成蝶的升华。它的机体里,流淌着从歼-15传承而来的舰载基因,跳动着从“鹘鹰”延续而来的隐身之心,是无数航空人青春与智慧的结晶。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载多用途战斗机,歼-35战机是中国海军实现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转变的标志性装备,它采用一体化设计的单座、双发、外倾双垂尾总体布局,以制空作战为主、兼顾对面作战,具有隐身制空、远距攻面、多源感知、体系融合、弹滑兼容等特点。
歼-35在福建舰上弹射起飞相较于海军型歼-35,空军型歼-35A是隐身与反隐身作战体系的规模组成力量,以制空作战为主,兼顾对面作战,主要遂行夺取并保持制空权任务,打击敌方三/四代战斗机、地面/海上防空力量,拦截敌方战斗机、轰炸机、巡航导弹等空中目标。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宣言。
2015年9月3日,5架歼-15舰载机首次列阵飞越天安门,这是“中国阅兵史上第一次有舰载机受阅梯队”。
十年后,2025年9月3日,最新型隐身战机歼-35A呼啸而来。
从歼-15的初生到歼-35的破茧,不仅是型号的迭代,更是新一代航空人“前赴后继”的精气神。
中国航空事业的蓝天,正由新一代青年稳稳托举。
责编:姚晟琦
审核:刘立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