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芜湖经开区“三湖”片区奇瑞全球研发总部(凤鸣研创中心一期)。
青砖黛瓦、古树掩映,邓石如读书处、张家药铺旧址、严凤英旧居等名胜古迹拂去尘埃,再现风华……今年随着安庆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主体工程的完工,历史上被美誉的“一条观亭街,半座安庆城”的安庆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了受损风貌,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今年国庆,包含大观亭街区在内的安庆古城接待人数逾81万人次,古老的江畔宜城重焕活力,笑迎天下的同时,城里的百姓也能重温旧日盛景,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
这是安徽首批启动实施城市更新片区建设的浓墨一笔。城市更新,修复了有形建筑,激活了城市活力,更暖了居民生活。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城市更新的决策部署,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为牵引,系统推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和活力增强,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据悉,全省累计谋划城市更新片区214个,统筹实施重点项目519个,总投资规模4317亿元。首批启动实施片区51个、建设项目196个,累计完成投资794.9亿元,占总投资规模的55.7%。
完善城市功能
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完善城市功能对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安徽坚持“体检更新一体化”,以基础设施补短板为重点,系统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城市体检”精准把脉,推动“问题导向”更新。安徽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体检市、县全覆盖,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常态化体检评估机制,构建包含71项指标的“基础+自选+特色”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监测+满意度调查+现场核查”三位一体诊断模式,精准识别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查找制约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同时,创新专项体检路径。聚焦城市安全韧性、生态品质、文脉传承等重点领域,针对性开展排水防涝、污水管网运维、历史风貌保护、公园绿地及更新片区5类专项体检。例如,通过排水防涝专项体检,系统排查雨水管渠标准偏低、调蓄空间不足等问题,据此编制《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科学谋划实施450个治理项目,成功争取国家增发国债58.29亿元,系统性破解城市内涝难题。
基础设施补齐短板,筑牢城市安全底线。“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更新改造各类城市地下管网2.2万公里。同时,整省推进、分期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覆盖全省16个设区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防涝等重点领域的一期工程已建成运行,二期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实现城市安全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新格局加速形成。
老旧小区改造惠民生,提升居住品质。“十四五”以来,全省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6178个,惠及居民124万户,更新加装电梯1.5万台。如宁国市原食品厂宿舍通过“自主更新”项目,突出住房的安全性能,一些D级危房“原地重生”;突出居住舒适度,优化完善了住房功能。居民推选业主代表全程监督项目实施,建立共管账户,规范资金使用,城市更新服务模式也从“政府配餐”转向“群众点单”,群众参与率与满意率均达100%。
提升城市品质
塑造特色风貌与宜居环境
城市品质是城市魅力的体现。安徽注重文脉传承、生态修复与空间重塑,推动城市建设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历史风貌保护与活化利用。合肥“合柴1972”文创园是城市更新中工业遗产活化的典范,近两年游客络绎不绝。这里原为合肥监狱旧址和柴油机厂,通过保留工业建筑肌理、植入文创艺术业态,打造成为集展览、文创、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项目不仅延续了城市记忆,更带动了周边区域活力提升,成为市民和游客打卡的热门目的地。
生态修复与绿色空间拓展。黄山新安儿童友好公园通过微更新手法,将原有绿地改造为儿童友好型公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与教育功能,成为家庭休闲与社区互动的重要场所,入选住建部第二批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为我省唯一入选项目。“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建成“口袋公园”936个、城市绿道2824公里,推动城市从“钢筋水泥”向“绿色生活”转变。
城市设计与风貌提升。芜湖“人民驿站”项目通过精细化设计与功能复合,将原有公共空间改造为集休憩、阅读、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城市客厅,成为城市微更新的典型范例,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该市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项目,利用长江大桥下闲置空间,通过清淤疏浚、水系连通、植被修复、生态构建、园林造景等一系列措施,实施桥下“荒芜地”改造和生态重塑,营造出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公园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市民又多一处“湖中闲坐、云水可亲”的和谐空间。
增强城市活力
激发内生动力与创新动能
城市活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安徽通过市场化运营、产业融合与多元参与,推动城市从“建设城市”向“运营城市”转变。
推动运营模式创新。推广EPCO总承包模式和“策划+融资+运营”全链条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城市运营,组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促进联盟,培育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打造专业化城市更新实施主体。强化要素集成配置,系统梳理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数据等核心要素,推动资源重组与要素聚合,已策划创业街区等融合场景35个。如马鞍山通过编制雨山湖片区“资源清单”,精准识别闲置厂房、低效商业等更新载体,引入经营主体110余家,吸纳社会投资2亿元,盘活低效闲置房屋建筑5.5万平方米,推动低效空间转型与业态升级。
人产城融合与产业升级。推动创新生态、产业业态、城市形态精准匹配、相互赋能,持续增强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的集聚力、配置力,不断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全省形成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等1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49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商文旅体融合,形成“武王墩”“六尺巷”“大黄山”等文化旅游IP,品牌效应不断彰显。
多元投融资与金融创新。设立省级财政专项引导资金,累计奖补城市更新项目3.2亿元。创新“城品活力贷”金融工具,2025年对城市更新领域中长期贷款项目提供1.3亿元财政贴息,撬动银行贷款229.2亿元。抢抓地方政府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机遇,2025年获批专项债额度504.2亿元,支持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建设。
从“功能完善”到“品质提升”再到“活力增强”,安徽城市更新工作逐步构建起“策划—规划—建设—运营”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城市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全面提升,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探索“安徽路径”,贡献“安徽智慧”。
下一篇:当好一线调解人 谱写乡村和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