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0日电(乔洁)初冬时节,庆阳市环县广袤的梯田上再次忙活起来,田间地头人来人往、机械轰鸣,一条条带状地膜为农田“穿”上闪亮的“冬”装,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图。
图为环县樊家川镇闫塬村村民集体腾地。乔洁 摄走进樊家川镇闫塬村,刚刚完成秋收的土地上,村民们紧锣密鼓地开始秋季覆膜工作。为了能更快、更好完成覆膜,村上组织村民互相帮助,合力作业,形成良好的生产合作氛围:砍玉米秸秆、拾膜、旋地、覆膜,大型拖拉机轰鸣穿梭,与人工劳作相互配合,确保每一块土地都能及时披上“银装”。
“秋季以来雨水多,墒情好,覆膜能更好地保持底墒,为来年粮食丰产打下基础。”村民闫天东正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拾旧膜腾地。
樊家川镇闫塬村村民闫天东正在进行秋覆膜。乔洁 摄闫塬村和环县大多数山村一样,是典型的山地,干旱少雨是群众每年都要面临的问题。今年秋季以来雨水增多,秋收一开始,就把秋覆膜提上日程。“目前全村已腾地块1300多亩,覆膜1160余亩,根据目前进度来看,两周左右可以完成4500亩秋覆膜。”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国舜介绍说。
樊家川镇是环县旱作农业种植大镇,今年秋季,镇上抢抓土壤墒情,早安排、早动员、早部署,采取“边收秋、边耕地、边覆膜”的高效模式,坚持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扶持引导的原则,将群众自主覆膜与大户集中覆膜有机结合,全力推进秋覆膜工作有序开展。“今年全镇计划秋覆膜面积3.5万亩,目前已经发放秋膜40吨,这段时间,镇上统筹人力、物力,抢抓晴好天气迅速推进,当前已经完成5000余亩了。”樊家川镇副镇长高武政说。
在天池乡殷屈河村,村民屈未成正和家人一起忙着拉膜、展平、压土,动作娴熟利落。据他介绍,这两天土地未封冻,正是覆膜好时期,预计覆膜40多亩,目前已经过半。“地膜免费领,机械上门服务,一天能铺20亩左右,省心又省钱!”
图为环县天池乡殷屈河村秋覆膜现场。乔洁 摄当前,天池乡正抢抓土壤墒情适宜和近期晴好天气的有利时机,科学调配人力、物力资源,全力以赴加快秋季覆膜进度。确保在土壤封冻之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既定的全域覆膜任务,为来年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坚实的根基。“全村计划秋覆膜1500亩,于一周前将地膜分发给农户,组织机械及村民全面开工,争取早日完成覆膜。”殷屈河村党支部书记苗红军说道。
秋覆膜是环县应对干旱的“关键一招”。通过秋季覆膜,土壤水分保有率可提升30%以上,有效破解冬春连旱导致的春播困难、缺苗断垄等难题。今年,环县立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集中连片、整流域推进”原则,统筹规划20个乡镇旱作农业区,全面投入地膜和农机具,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提供“旋耕-覆膜-压土”全链条技术指导,全县上下凝心聚力、下沉一线,田间地头处处奏响抢墒覆膜的实干乐章。
秋覆膜不仅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更与生态保护、产业振兴深度融合。全县同步开展旧膜回收,推广可降解地膜减少“白色污染”;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覆膜与玉米、小杂粮种植、羊产业发展等特色产业串联,形成“地膜保墒+产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秋覆膜是旱作农业的‘定心丸’。”环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常生锋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技术跟踪服务,探索“地膜+滴灌”“地膜+秸秆还田”等绿色种植模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黄土高原的“银装”真正转化为农民的“金饭碗”。(完)
上一篇:河北阜城:香菜喜丰收 农民采收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