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云端架高桥
创始人
2025-11-23 06:05:21
0

巍峨的北天山脚下,G577精伊公路(新疆精河至伊宁县)如一条钢铁绸带在崇山峻岭间蜿蜒,山谷间一座高耸入云的大桥——中铁三局承建的博尔博松特大桥,如钢铁巨人般矗立于云端。

“作为项目的‘咽喉工程’,这座大桥最高墩身高达144米,刷新了新疆目前在建连续钢构桥梁类型中最高的桥墩纪录。”中铁三局博尔博松特大桥技术主管李洋介绍。

在大桥建设的日子里,李洋的工作日志记满百米高桥攻坚的细节:怎样在堆积体、裂隙等复杂地质中钻孔施工,如何安全优质推进百米高墩施工,如何确保大桥精确合龙。在他眼里,这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是攻坚百米大跨桥梁施工技术的密码。

李洋2020年大学毕业后,怀着对工程建设事业的无限憧憬,奔赴新疆投身于工程建设。初入职时,为了尽快掌握大桥施工技术,李洋像一块不断吸水的海绵,学规范、看图纸,积极向身边同事请教问题,一同探讨施工技术流程和工艺。

“当时去现场踏勘,发现这里的土软得像泡透的馒头,软而松散,还存在堆积体滑移问题,常规旋挖钻钻孔作业很难成功。”李洋看着大桥回忆道。面对特殊地质,团队反复研究钻孔方案,灵活运用人工爆破挖孔、旋挖钻成孔、冲击钻成孔等工艺,并为桩基施工制定了“钢护筒全程跟进”方案——钢护筒像“防护衣”般随钻机深度同步下放,终于让桩基在松软土层里“站稳了脚”。

博尔博松特大桥的建设,每一步都是“啃硬骨头”,而承台施工是第一道难关。作为墩身的基石,大桥主墩单个承台需浇筑1500立方米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最怕‘发烧’,如果控制不好施工技巧,表面会出现开裂现象。”李洋翻阅着技术手册,认真仔细地研究细节,最终制定出一套“分层浇筑+预埋冷却水管+智能测温+覆盖洒水”的控温方案,让混凝土在“慢呼吸”中慢慢凝结。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那段时间,李洋早晚都在现场,每隔1小时测一次温度,直到确认混凝土内部温差与表面温差、混凝土表面温差与环境温差都在可控范围内才松了口气,“这基石总算经得起北天山的考验”。

可真正的挑战是144米高墩施工。这座高墩相当于53层摩天大厦的高度,墩身有着独特的结构设计:底部为单肢三仓薄壁空心形态,向上逐渐过渡为双肢薄壁结构。为安全高效快速推进大桥建设,李洋和技术人员针对大桥特点提出一项大胆创新:采用“翻模+液压爬模”组合施工工艺。墩身底部单肢段采用翻模工艺快速推进,提高了施工工效;到了64米以上的双肢段,逐步转化为液压爬模工艺。这套工艺如同为墩身创造了一副“机械骨骼”,不仅能实现自动爬升、整体移动,更以极强的稳定性筑牢了高空施工的安全防线。

在高空中由翻模施工转为液压爬模施工,工序转换复杂。要完成重型工装的拆装与衔接,堪称一场精细度拉满的“空中搭积木”。更棘手的是,大桥地处伊犁河谷风口地带,5级以上大风是家常便饭,所有施工工装必须严格满足抗风载标准。而爬模安装时与墩身预留爬锥的对接误差,更是被严格控制在5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细针的直径。

那段日子,李洋每天守在吊装现场,对大桥高空作业不敢有丝毫松懈。爬模与爬锥对接是关键环节。“爬锥是爬模的‘脚’,脚没踩稳,极易引发安全事故。”李洋介绍。他和团队守在工地现场,逐项检查爬锥紧固、油缸行程等环节,最终完成工序转换并顺利通过爬模验收。当爬模第一次成功爬升1.5米,李洋看着缓缓上升的模板,手掌心的汗都没顾得上擦,“墩身能‘稳稳长到顶端’了。”2023年秋天,伴随着最后一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完成,两座主墩顺利封顶。

在李洋的攻坚字典里,创新永远是关键词。为了做好连续梁线性控制,他推动项目引入“建模+全站仪实时监测”的线型智能控制系统。在此之前,传统连续梁线性控制堪称“人力密集型”作业,4名工人需肩扛水准仪、经纬仪在现场忙碌大半天,不仅耗费大量人力时间,仪器精度还受环境影响,数据分析往往滞后,最终线性精度最多只能控制在±20毫米。而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后,作业效率与精度实现了质的飞跃,仅需2人操作全站仪就可完成数据采集,测量精度提升至±5毫米以内。

“这就像给大桥装了双‘千里眼’,哪怕是细微到毫米级的变形,都能被精准捕捉。”李洋眼中满是自信。最让他自豪的是大桥合龙阶段,为确保合龙精度,团队构建虚拟施工场景,动态模拟每一束钢筋的受力应力、每一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变形,再将实时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精准比对,同步调整配重参数。一次次的攻坚、一次次的突破,大桥实现毫米级精准合龙。

目前大桥已进入最后一道工序施工,桥面上施工车辆往来穿梭,施工人员有序推进工程建设。而当大家在桥下仰望这座大桥时,看到的不仅是巍峨的桥身,还有那浸润其中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相关内容

辽宁各地持续推进渔业安全生...
(来源:东北新闻网)  连日来,全省各地深入开展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治...
2025-11-23 06:25:28
隆泸叙铁路预计年内开通运营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寇敏芳)11月22日,随着一列检测列车...
2025-11-23 06:25:23
田里拓路 折耳根“种”出千...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霏 文/图●源于越来越多的人对折耳根的偏...
2025-11-23 06:25:21
东绸西固,托举首个历史经典...
截至2024年底●西部地区桑园面积占全国75%●蚕茧产量占全国85...
2025-11-23 06:25:13
官渡区深入企业排查劳动用工...
  本报讯 记者邓磊报道 日前,官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吴井...
2025-11-23 06:20:22
探寻鸭绒价格“坐火箭”背后...
川 观 探 市鸭绒涨价四大原因  ●养殖户大量淘汰老鸭,上游产能收...
2025-11-23 06:20:19
贵安三数据中心入选2025...
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鲁铨)“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
2025-11-23 06:20:12
下周气温将再创新低
转自:黑龙江发布下周气温将再创新低22日开始全省气温自西向东明显下...
2025-11-23 06:15:17

热门资讯

辽宁各地持续推进渔业安全生产专... (来源:东北新闻网)  连日来,全省各地深入开展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一船一档...
隆泸叙铁路预计年内开通运营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寇敏芳)11月22日,随着一列检测列车从泸州西站驶出,开往隆昌站,隆昌经...
田里拓路 折耳根“种”出千万产...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霏 文/图●源于越来越多的人对折耳根的偏爱,以及近年来火锅、凉拌菜等食用场...
东绸西固,托举首个历史经典产业 截至2024年底●西部地区桑园面积占全国75%●蚕茧产量占全国85%其中广西、四川、云南总产量占西部...
官渡区深入企业排查劳动用工风险   本报讯 记者邓磊报道 日前,官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吴井街道办事处,针对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探寻鸭绒价格“坐火箭”背后的秘... 川 观 探 市鸭绒涨价四大原因  ●养殖户大量淘汰老鸭,上游产能收缩,能产出鸭绒的毛鸭数量减少  ●...
贵安三数据中心入选2025年度... 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鲁铨)“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日前公布,位于贵安新区的中...
下周气温将再创新低 转自:黑龙江发布下周气温将再创新低22日开始全省气温自西向东明显下降48小时最低气温降幅牡丹江6~8...
美国发布安全风险警告后,多家航...   因美国与尼古拉斯・马杜罗政权的对峙局势不断升级,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发布通告,要求航空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