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 观 探 市鸭绒涨价四大原因 ●养殖户大量淘汰老鸭,上游产能收缩,能产出鸭绒的毛鸭数量减少 ●规模化养殖后,鸭与水的接触减少,可能对羽绒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羽绒产量和品质 ●今年国际羽绒需求大幅增长 ●去年鹅绒价格涨幅较大,不少品牌为控制成本,减少了鹅绒用量,转而增加鸭绒的使用比例,这也进一步加剧了鸭绒的供需紧张□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行晓艺 随着新一轮寒潮席卷全国,羽绒服市场逐渐“升温”,但消费者在选购时却发现,今年不仅高端品牌价格居高不下,就连以往主打高性价比的国民品牌,售价也明显上涨。近日,话题“1吨鸭绒从17万涨到58万”更是引发关注。11月21日,记者实地走访,探寻羽绒服涨价原因。走访:线上线下同步涨 “去年在网上看中的一款羽绒服不到1000元,今年同款涨到1500元。”消费者王女士告诉记者。另一名消费者张女士也表示,自己购买了一件充绒300克的鸭绒服,花了2000多元。 线上价格走高,线下门店也不例外。记者在成都高新区一家商场看到,约九成羽绒服的填充物是鸭绒,但价格普遍破千元。“这款S号,鸭绒含量220克,1998元。”其中一家门店销售人员介绍。另一家运动品牌店内,鸭绒含量300克的羽绒服标价高达2688元。雪中飞、雅鹿、鸭鸭等传统品牌也推出了1000元至2000元以上的中高端款式。 从线上电商平台到线下实体门店,以鸭绒为核心填充物的羽绒服,价格上涨已成为普遍现象。 从产业链上游也能看出端倪。“现在一只鸭子的毛绒能卖4.4元,比去年的3.8元至4元略高。”峨眉山市情谊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燕军说,这些鸭绒多数是卖给山东、江浙地区的羽绒加工厂。 一位江苏服装生产商透露:“受羽绒原料价格上涨影响,现在羽绒服出厂价普遍上调了30%左右。”探因:供需矛盾是主因 对于大多数羽绒服来说,涨价的根源在于其核心填充物:羽绒原料。羽绒服填充物以鸭绒、鹅绒为主,其中鹅绒品质更优、价格更高,但此次涨价潮中,鸭绒却成为主角。 羽绒金网11月21日的数据显示,含绒量90%的白鸭绒价格564.06元/公斤,同比上涨11.91%;含绒量90%的灰鸭绒价格546.68元/公斤,同比上涨14.19%。相比之下,价格更高的鹅绒反而比去年更便宜,含绒量90%的白鹅绒943.26元/公斤,比去年下降14.22%;含绒量90%的灰鹅绒降幅达20.22%。 为什么鸭绒会涨价?先看供给端。“行情持续走低导致全国鸭出栏量下降是原因之一。”羽绒金网运营总监吴宇解释。 行业数据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畜牧业协会水禽业分会副秘书长程好良在相关报告中提到,今年1—9月,商品代鸭苗均价1.87元/只,同比降1.88元;毛鸭价3.46元/斤,同比降0.54元。“市场长期亏损迫使养殖户大量淘汰老鸭。上游产能收缩,能产出鸭绒的毛鸭数量减少,羽绒服自然就涨价了。”吴宇说。 此外,养殖模式的转变也对鸭绒的品质和产量产生了影响。四川农业大学水禽养殖基地负责人胡继伟分析,传统养殖模式中,鸭与水接触较多,能促进尾脂腺发育,对提升鸭绒的品质和产量有促进作用;规模化养殖后,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虽然更可控,但鸭与水的接触减少,可能对羽绒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羽绒产量和品质。 再看需求端。“今年国际羽绒需求大幅增长,从出口价格就能直观感受到。”罗燕军说,今年羽绒出口价格较往年同期相比,1只鸭子的毛绒能多卖0.4元。 有分析指出,寒潮提前来袭,叠加“双11”购物节的销售预期,也拉升了鸭绒原料需求。“去年鹅绒价格涨幅较大,不少品牌为控制成本,减少了鹅绒用量,转而增加鸭绒的使用比例,这也进一步加剧了鸭绒的供需紧张。”吴宇表示。
上一篇:国风京剧滑雪 点燃新雪季
下一篇:官渡区深入企业排查劳动用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