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藏式木窗,洒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作坊内。达娃央金坐在传统木织机旁,手指轻柔地捻起一撮羊毛,对着阳光仔细端详,进行“泽帖尔”制作的第一道工序——选毛。作为当地的精品羊毛手工艺品、西藏氆氇中的佳品,“泽帖尔”从选料到编织工序都十分讲究。
泽帖尔编制技艺起源于西藏山南市泽当镇,“泽”是山南市泽当镇的简称,“帖”是藏语音译“帖玛”的简称,意为毛哗叽,发源于公元641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2021年,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泽帖尔编制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作坊里没有机器的轰鸣,静静回荡着织机规律的吱呀声,像是古老岁月的回响。达娃央金的双手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她将选好的羊毛轻轻铺在膝头的羊皮垫子上,用一把木质梳子反复梳理,直到羊毛变得如云朵般蓬松柔软。“这一步急不得。”达娃央金低声说道,手中的活计却丝毫不慢。她捻线的姿势十分独特——右手持纺锤,左手拇指与中指轻捻羊毛,随着手腕的巧妙转动,一根均匀的毛线便悄然成型。
“一天最多只能织出这么长,大概也就十几厘米。”合作社工作人员次珍一边比划一边说,指尖所及处是一段刚织好的泽帖尔面料,长度不过手掌大小。面料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触感十分细腻。“这道编织工序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织工必须全程保持身体前倾的姿势,眼睛紧盯着密匝的经线,任何一次分神都可能导致断线。”次珍说。
在作坊的另一角,几名藏族妇女正坐在织机前忙碌。织机高近两米,保留传统的木质结构,因常年使用而泛着温润的光泽。她们双脚有节奏地踩动踏板,双手交替抛接木梭,经纬线在她们指间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交错、收紧。
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背后,有一段艰难的复兴故事。合作社创始人巴桑站在展示厅里,轻抚着一张刚完成的泽帖尔挂毯。“最困难的时候,整个泽当镇找不到几个会织泽帖尔的人。”巴桑回忆说,2008年,他在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进行专门调查,泽帖尔编制技艺鲜有人掌握。仅有乃东区泽当镇的几名村民了解,但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也已经80多岁。“后来我就向这几位高龄手艺人系统地学习羊毛选料、分梳以及经线、纬线捻线技能和泽帖尔编制等技艺,学成后再教给更多学员。”
今年3月,巴桑被认定为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泽帖尔编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巴桑带领学员在传承古老民间纺织技艺的基础上,对泽帖尔编制技艺和产品进行了材料、幅宽、染色、防虫、增加民族图案等多方面创新和发展。如今,他的合作社直接解决当地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就业人数达到127人,其中32名是残疾人,他们生产的泽帖尔制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走出了国门。
午后阳光斜照进作坊,在墙上投下织工们忙碌的身影。空气中羊毛纤维飞舞,像极了飘舞的雪花。年长的匠人偶尔会哼起古老的歌谣,年轻人则专注地聆听着织机每一次吱呀声中传递的古老韵律。在这里,每一寸泽帖尔的诞生,都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每一件成品的完成,都是传统与现代的美妙共鸣。
夕阳西下,作坊里的织机声渐渐稀疏。达娃央金小心地收好未完成的作品,将工具归置整齐。明天,这些古老的木器又将继续编织泽帖尔的下一个千年故事。
上一篇:文化前海加速启航
下一篇: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明日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