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张义生和伙伴在“一亩黔乡”直播间介绍贵州都匀毛尖。
三都和平村茶厂直播,男女老少齐上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 摄影报道
“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
初冬暖阳漫过都匀电商产业园的红砖小楼,室内叫卖声和键盘声打破静谧——“一亩黔乡”的新一天,在茶香与数据流中开启。5个“90后”创业者穿梭其间,他们的故事,始于3年前一场关于“如何做茶”的父子争执,最终沉淀为两代茶人的理念相融。
“祖祖辈辈靠手艺做茶、靠口碑卖茶,到你这就非要折腾‘线上’?”2022年,90后“茶二代”张义生提出离开家族茶厂做电商时,父亲的质问像一记重锤。
张义生的家在三都自治县大河镇和平村,在这座户均17.5亩茶园、拥有56家茶叶加工厂的“茶村”,父亲这代茶人信奉“慢工出好茶”,坚守柴火手工非遗制茶技艺,对“直播卖茶”等新鲜事物充满抵触。
而张义生的不甘,源于坚守背后的无奈。家乡好茶总被外地茶商低价收走,贴标后高价售卖,“我们茶的质量不比名茶差,守着老路子,永远只能当原料供应商。”
这份不甘险些让父子决裂,却吸引了四方游子加盟。杭州电商老兵杨再富携运营经验返乡,上海技术达人李宗明扎根故土,科班茶艺师吴光丽守护品质,“00后”周雕注入内容创造力。
创业初期的摩擦,是两代茶人理念的隔空碰撞,张义生带着父亲的执拗,坚持把控制茶细节,不愿为备货牺牲口感;杨再富急着抢占流量窗口;李宗明的严谨又对冲周雕的天马行空,争执最烈时,张义生也曾迷茫,自己的“突破”会不会丢了做茶的根本?
转机出现在茶园直播间的搭建。周雕镜头下,吴光丽在云雾茶山冲泡都匀毛尖,指尖流转的仍是祖辈传下的茶艺;后台杨再富精准投流、李宗明保障技术,张义生则守在制茶一线,柴火温度、手工揉捻力度,从未因“线上销售”打折。当镜头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传播”无缝衔接,消费者隔着屏幕读懂茶叶匠心,直播间订单暴涨——张义生终于明白,自己要做的不是否定传统,而是用新方式让传统被看见。
他们的突破,是让传统茶文化在数字时代焕新颜:用年轻人的语言诠释茶的底蕴,让喝茶成为承载乡愁的生活方式。
2024年,创立仅两年的“一亩黔乡”线上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带动上百户茶农增收。“电商模式让农户每斤茶多赚10元,利润提高30%,消费者成本却降低30%。”杨再富算的这笔账,背后是张义生对“品质为先”的坚守——这正是父亲一辈子信奉的准则。
如今,他们聚焦品牌建设、以订单农业反向指导生产,本质仍是“精耕细作”的茶人逻辑,只是战场从茶山延伸到“云端”。
手机成新农具,数据成新农资,直播成新农活,网络新质生产力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贵州省《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2026年将培育2.4万余名“新农人”,这些年轻人带着新知识回归乡土,却从未丢掉传统的根。
正如传统都匀毛尖坚守柴火手工的非遗魂,张义生们用自媒体电商这口“电锅”,炒制出的仍是都匀毛尖的本真香气。
今年春节前,张义生的父亲第一次走进电商园。看着滚动的销售数据,望着直播间里熟悉的茶艺、车间里传统的制茶流程,这位老茶人竖起大拇指。
这一刻,是父子间的冰释前嫌,更是两代茶人的深情“和解”,父亲守住了制茶技艺的“魂”,儿子打开了市场开拓的“路”。这份传统与现代的相融,正是贵州茶产业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的最美注脚。
上一篇:“安排”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