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变“民生清单”为“幸福账单”
□本报记者 冯阳
10.2万套棚改安置房建成交付;建成300个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县乡村三级客货邮站点达到901个……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目前,我省20项民生工程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解难题,滚动实施20项民生工程。一笔笔真金白银、一项项改革举措,让一张张“民生清单”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账单”,着眼于人、服务于人、投资于人的温度可感可知。
筑牢民生之基,加大稳就业力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四五”以来,我省连续5年将促进就业纳入20项民生工程,全力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千方百计稳岗扩岗。
到招聘会找工作,高效!
“我本身是滑雪爱好者,所学的建筑电气智能化专业也和滑雪设备维护相关。”在2025年后奥运经济人才交流大会暨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秋季招聘会上,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大四学生陈天奥的自我介绍,让张家口崇礼太舞滑雪山地度假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杨扬眼前一亮。一番热切交流后,陈天奥成功收获了面试邀请。
到“零工超市”找工作,方便!
“在大超市里工作,环境、待遇都好,每个月稳稳当当拿3000块钱。”衡水市桃城区河东街道桥东社区居民王莉,通过社区“零工超市”的牵线搭桥,找到了一份满意的超市促销员工作。
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既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关切的焦点。
从“春风行动”到“直播带岗”,从零工市场县区全覆盖到创业金融扶持持续加大,一项项就业扶持举措为广大求职者搭起连心桥、铺就就业路。
“十四五”以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49.83万人,开展补贴性培训276.2万人次。
一技在手,就业不愁。我省持续优化服务供给,蹚出了一条以劳务品牌带动就业的路子。
在北京从事月嫂工作的王梅玲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她科学搭配、精心烹制的月子餐总是色香味俱全。“王阿姨做饭的手艺真不错,也把我和孩子都照顾得非常周到。”雇主吕女士说。
像王梅玲这样的家政服务人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河北福嫂”。
为满足人们养老育幼家政服务需求,2021年以来,河北连续五年将“河北福嫂·燕赵家政”工作列入全省20项民生工程,分级分类开展培训,提升“河北福嫂”人才队伍建设,带动更多妇女实现稳定就业。今年以来,京冀两地有关部门还推进“不住家”保姆新型家政服务模式,让很多“河北福嫂”在北京有了“家”、稳了心。
如今,已有15万名“河北福嫂”服务万千京津家庭,实现了“一人上岗,全家安心”。
回应民生之盼,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有了这个扶手,我上下台阶再也不用怕了。”近日,在卢龙县下寨乡莫黑石村,74岁的曹文良扶着后院新安装的不锈钢扶手,脸上露出笑容。曹文良是四级残疾,行动不便,之前家中后院的台阶没有防护设施,每次上下台阶都得小心翼翼,生怕摔倒。
“十四五”以来,我省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对12.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设备支撑与人文关怀相融合,共同勾勒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生动图景。
教育、养老等民生大事,牵动着千家万户。各地扎实筑牢民生保障防线,让群众的“幸福刻度”可触可感。
“十四五”以来,我省持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工程,全省已完成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200所,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迁安市第四初级中学便是今年投用的一所学校。该校设置了30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1500人。今年9月,这所学校迎来了首批入学的400多名学生。
该校负责人说:“学校主要服务周边小区的学生,学生从家到学校步行仅需10分钟,彻底解决了他们过去上学路途较远的问题。”
硬件提升只是基础,对学生的关爱更融入日常点滴。2023年以来,我省连续实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防控工程,每年对全省1100多万名中小学生开展脊柱侧弯筛查,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残疾人是需要全社会格外关心、格外呵护的群体。我省实施精准助残服务工程,不断满足残疾人群体康复、就业、教育等方面需求。
“哦哦,哦哦”,13岁的阳阳曾经只会用这样模糊的发音称呼“姥姥”,这个智力发育迟缓的男孩过去长期封闭在家。在我省“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志愿者的悉心陪伴下,阳阳现在不仅能清晰地叫出“姥姥”,还能完整地唱出一首歌——《有你就幸福》。
情系困难群众、残疾人等,我省进一步织密织牢特殊群体社会救助网络,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为全省孕妇免费提供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服务,安排省级专项资金对全省低保特困“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患病妇女进行救助。
聚焦民生之需,基本公共服务提质
从住房保障到交通出行,从医疗健康到文化体育,我省民生工程围绕百姓所需,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以“小切口”破题“大民生”。
在邯郸市复兴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建成40年的棉三小区焕发新生。“原先总琢磨着搬家,现在住在这里,挺好!”社区居民齐爱民由衷说道。
过去,由于疏于管理,棉三小区路面坑洼、管网堵塞、违建遍地。全面启动改造工程后,小区更新地下管网,修补粉刷墙体,拓宽硬化道路,增加了健身、老人休闲、儿童活动区。
“十四五”以来,我省改造城镇老旧小区9898个,建成交付棚户区改造安置房55.1万套,建设改造“四好农村路”3.75万公里,改造农村卫生户厕273万座,推动城乡民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聚焦事关民生福祉的“关键小事”,我省用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发展的温度。
前不久,在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患者张先生体验了一次全新的医保结算:仅通过“刷脸”就同步完成了医保身份认证、医保结算及自费支付。他说:“原来就医结算,得先刷医保码或社保卡进行医保结算,再刷微信进行自费结算。现在,刷一次脸,两项结算都搞定。”
刷脸一码付,医保结算快一步。今年,医保码“一码付”被列为我省20项民生工程之一。截至目前,全省符合条件的三级、二级公立定点医疗机构已全部实现了医保码“一码付”结算,我省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范围实现医保码“一码付”的省份。
民生点滴,皆为大事,毫厘之间,尽显关怀。
“十四五”以来,我省在体育设施建设、文化惠民演出、法律援助等方面持续发力。
群众期盼什么就改善什么。“十四五”以来,开展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5万余场,建成符合国家标准体育公园196个,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和健身乐趣。
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十四五”以来,对农民工、妇女、未成年人等各类重点人群提供无偿法律援助服务30.25万件,让重点人群享受到优质高效法律服务。
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十四五”期间,我省持续推进民生工程,交出一份有温度、有分量的民生答卷。
民生连着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十五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人民至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一篇:“三农会客厅”开辟联农带农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