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吴 爽
在住房保障体系升级与房地产市场优化的双重需求驱动下,辽宁部分城市存量商品房待售面积长期高位运行,而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需求缺口显著。为此,当地以政策创新为抓手,构建起存量商品房转保障性住房的系统性实施路径。通过三年行动计划、多元保障机制与全流程规范管理的政策组合拳,既盘活了存量房产资源,又精准补齐了住房保障短板,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住房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
政策路径的核心在于锚定精准保障目标,建立阶梯式供给体系。辽宁明确2025~2027年通过收购存量商品房新增12万套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其中2025年先行落地 4.5万套,优先布局产业园区周边、交通枢纽沿线区域,形成近期攻坚和中期规划的推进节奏。在保障群体覆盖上,构建起多层次供给格局:公租房聚焦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性租赁住房面向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配售型保障房则服务工薪收入群体与引进人才,甚至延伸至养老服务用房建设,实现住房保障加民生服务的政策延伸。这种分类施策的路径设计,让存量房转化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
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引导结合的实施机制,构成政策落地的关键支撑。辽宁确立地方国企作为收购主体,明确其非融资平台属性与合规授信要求,收购价格参考周边二手房市场价并给予适度折扣,确保收购行为市场化、规范化。在房源筛选上,划定交通便利、配套齐全、户型合适的标准,优先选择建成5年内、无产权纠纷的房源,避免资源闲置浪费,体现以需定购的务实导向。城中村改造领域更创新采用“存量房安置”模式,优先选取群众需求迫切、无债务风险的项目推进,既化解存量又改善民生,实现多重政策效益叠加。
多元政策保障体系为改革实践注入可持续动力。资金保障方面,构建起专项债券、金融贷款和税费优惠的组合支持模式。专项债券可直接用作项目资本金,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与央行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形成资金补充,同时落实全环节税费减免政策。管理机制上,建立省级统筹及属地负责的协调体系,省政府统筹解决跨部门难题,地方政府制定具体实施标准,既避免一刀切又确保政策协同。对资金实行单列账目、封闭管理,严防隐性债务与道德风险,筑牢政策实施的风险防线。
辽宁的改革实践证明,存量商品房转保障房的政策落地需兼顾民生属性与市场规律。从目标精准定位到实施机制创新,再到保障体系支撑,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政策闭环。随着首批4.5万套保障房逐步交付,这场改革不仅将缓解新市民住房压力、稳定房地产市场,更将为全国存量房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可复制的“辽宁经验”。
【作者系辽宁理工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省存量商品房转保障性住房定价机制创新与政策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25CJY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