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菊、竹,竹一定名列其中。小读者,你们知道吗?中国人是非常喜欢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以竹子为主要内容的故事——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竹婆婆》。
小说主人公名叫丁丁。离丁丁学校不远的竹林里住着一位竹婆婆。她沉默寡言,平日离群索居,以传统竹编为生,因守护竹林常对淘气的孩子发脾气,成了丁丁、哥哥和兰兰眼中不好惹的存在。
但是,孩子们总爱钻进竹林捉竹蝉、采竹笋,与竹婆婆的冲突成了童年日常。直到热爱竹文化的竺老师出现,他用诗词与典故悄悄为孩子们打开了理解竹婆婆的窗口。后来,孩子们参加了凤教授与研究生小尹姐姐的田野调查,这让他们发现,竹婆婆手中的竹器藏着老手艺,竹林里的每片叶子都连着中国人宁折不弯的精神底色。
小说中的竹林是有生命的角色——竹蝉的鸣唱、竹蜂的嗡嗡声、竹器的清香,这些细节让场景鲜活如在眼前,也让竹文化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竹婆婆有些固执,可正是这份固执让她成了老手艺与竹林精神的守护者。孩子们从怕她到懂她的过程藏着真实的成长逻辑: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们在竺老师的诗词里、竹婆婆的竹编中、在对田野调查的好奇中慢慢学会看见他人、理解世界。当孩子们发现日常说的方言、用的竹器都藏着学术价值时,他们明白了文化藏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在竹婆婆的指尖,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身上。
合上书,我们仿佛还能闻到竹林的清香,想起那个沉默却温暖的竹婆婆,懂得尊重与理解——原来最好的成长与传承,都藏在这样朴素又深情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