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成都11月21日电(蒲思静)在11月21日举办的“逐绿向新 链启未来——绿色低碳与ESG发展论坛”上,中北大学党委书记张晓永针对集成融合这一能源战略新范式,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中北大学党委书记张晓永发表主旨演讲。
不久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越了煤电,这是一个里程碑,同时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风电、光伏狂飙突进,但“绿电送不出、用不掉”,电网消纳能力极限承压,优质场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单打独斗、跑马圈地等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集成融合势在必行。
张晓永表示,集成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深刻的系统重构,需要做到“左右集成”“前后集成”“上下集成”——
“左右集成”就是从能源孤岛走向能源共同体。未来的能源系统,不再是光伏干光伏、风电干风电,而是要与光热、储能、氢能等组成互补的“能源朋友圈”,实现多能流协同。
“前后集成”就是从“发输配用”的线性思维走向“源网荷储”互动的一体化思维。核心是打通生产与消费,鼓励就近就地消纳,关键支点就是微电网。微电网不是电网的补充,而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单元”。
“上下集成”就是从能源消费走向能源治理。其最高形态就是用绿色的能源,去制造绿色的装备,形成产业闭环。
虽然变革波澜壮阔,但“拦路虎”也需重视。张晓永表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突破三大困境——
要突破系统协同之困。当前,很多技术、项目和政策仍是碎片化。微电网和虚拟电厂的理念很先进,但标准缺失、调度僵化、接口不畅的难题需要克服。如何实现“云、网、荷、储”动态平衡,是第一道难关。
要突破产业地理之困。“产业西移”虽是大势所趋,但现实依然骨感。如何做到“在发电站旁边,用最新鲜最便宜的绿电”,是第二道难关。
要突破创新人才之困。市场迫切需要贯通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市场金融与政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再调整做好准备。
张晓永还表示,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寻求支点力求“融合”——
以有组织科研作为支点,攻坚“系统级难题”,打造“能源—信息—制造”融合创新平台,不能满足于零敲碎打的课题研究,而是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完整的整体解决方案。
以跨界融合为支点,重塑人才链,构建“学科—产业—区域”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打破学科壁垒,重构教学场景,强化战略思维,让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发电”,更懂得如何让绿色能源产生最大价值。
以开放协同为支点,构建“赋能网络”,当好政产学研用融合的连接器,积极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标准,积极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滴灌集成融合项目。
张晓永透露,中北大学近年来在仪器仪电、兵器技术等多个领域不断取得新进步,在新能源领域也不断发力,构建新的技术成果。只要早早的谋划、早早的出发、早早的落实,一定能够在新能源这个变革的大潮中做到风景这边独好。(完)
上一篇:你真的了解民间派私募吗?
下一篇:重大决裂后,她宣布:将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