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26年前,冯柳只是北方县城里的一个普通销售员。
“股市机会遍地”,一次和朋友的闲聊,让他对投资产生了兴趣,开始系统性学习。
这一学,就是三年。
三年后,冯柳辞职了,在家全职炒股。
这在当时多少有些离经叛道的举动,却造就了他民间股神的传说。
2015年,冯柳加入某私募,成为董事总经理及基金经理,管理500亿资产,但仍保持稳定的年化收益。
私募的基金经理有个派系,叫民间派,冯柳就是民间派的代表。
他们大多不是专业背景出身,之前从事的行业五花八门。
与之相对的还有公募派和券商派,顾名思义就是从公募和券商出来的。
而民间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度灵活、敢重仓甚至敢于押注。
这种从市场实战中摸爬滚打出来的风格,像一把双刃剑:
剑用的不好,可能自伤其身,甚至就此退场。
这样的民间派私募管理人,大多有以下三个问题:
1、爆发力强但风控薄弱
他们从个人投资者起步,形成了极度自信、注重实战的交易习惯。敢于在看好时集中持股,甚至单一个股仓位极高。
这种all in的模式一旦踩准节奏,净值便能一飞冲天。但过于依赖个人判断,一直高仓位操作,缺乏系统风控和止损机制,一旦市场转向,回撤也往往极其惨烈。
2、业绩两极分化
民间派的策略多源于个人实战总结,而非体系化投研。
为打造标杆产品,他们常采用广撒网的方式:同时发行多只小规模基金作为“试验田”,尝试不同投资策略。
一旦某只产品策略契合当前市场,就能脱颖而出,成为明星基金。但也正因如此,旗下不同产品的业绩常常差异显著。
3、规模瓶颈明显
对民间派而言,规模猛增是最严峻的考验。
策略的灵活性与高换手,高度依赖中小资金体量。一旦业绩走红、资金涌入,规模迅速膨胀,如果没有成熟的应对方案,反而会稀释冲击成本优势,“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不再。
而剑用的好,一路飞升的民间派,都是做对了一件事:
既保留了做私募前的灵活,又融合了机构优秀的风控、研究能力。
以冯柳为例,他还是散户时自创了“弱者体系”,认为在弱肉强食的投资森林里,应该用弱者视角来投资。
这套体系让他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左侧投资:
信奉常识,即那些不需要论证的、朴素的真理,不迷信消息。
给每个投资决策更多的等待和时间,追求低估,不迷恋短期波动。
入职私募机构后,冯柳并没有丢掉这套框架,反而把它变得更系统化。
举个例子,他发现一家消费公司不错,但因短期业绩下滑,股价腰斩了。
如果基于“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个基础的金融常识,公司要是价值高,现在反而应该买入。
要是散户期间,他去研究公司的价值,研究深度和验证渠道都很有限。
只能依赖市面上公开的资料,靠自身逻辑推演。
而当了基金经理后,他可以在保持“弱者心态”的前提下,借助研究团队去验证他的经验判断。
民间派高手的进化,不是一直延续个人投资的打法,也不是去硬套机构模式,而是想办法把原来的直觉和经验系统化,再借助平台的资源,让自己的核心投资哲学变得更耐打、更强大。
最后,对于我们普通投资人来说,不用盲目跟风,也别一棍子打死,要辨别他们有没有能力把市场直觉,变成可复制的系统方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