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荆门发布
厚道荆门 书香致远
——荆门构建全域覆盖新型阅读空间体系
近年来,我市围绕新型阅读空间建设,以资源整合、创新服务、空间更新为抓手,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构建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15分钟阅读圈”。
11月16日下午四点,荆门市图书馆半山观澜分馆内,冬日阳光透窗照进,宁静且温馨。小学四年级学生李卓凌专心阅读着《宝牙母象之初入雨林(漫画版)》。得益于这座新建于社区的公益图书馆离家仅一路之隔,她经常来此读书。
如她一般,一座“抬脚就到”的阅读场所,已成为许多市民心中理想的“文化客厅”。
市民在荆门市图书馆半山观澜分馆阅读。资料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建设“书香荆门”的重要一环,我市打破传统图书馆单一模式,以新型阅读空间建设为抓手,通过资源整合与服务下沉,构建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15分钟阅读圈”。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阅读阵地1800余个,数字阅读资源突破100万册,累计服务读者约86万人次,全民阅读知晓率、参与率分别提升至90%、70%,阅读正在成为荆门市民生活新风尚和城市文化新名片。
“分馆就在小区对面,孩子过去看书,我们特别放心。”李卓凌的母亲鲁静说,家门口的图书馆既满足了孩子就近阅读的需求,也减轻了家长接送的压力。
半山观澜分馆于今年3月9日开馆,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共享”模式,与小区同步规划建设。馆内环境温馨明亮,设有成人阅览区、少儿阅读角、公共自习区等功能分区,上架图书约5500册,与总馆实现通借通还。
社区中的阅读空间让书香触手可及。“开馆以来,图书流通量已达3000册次,累计接待读者近1.8万人次。”分馆负责人邓东山介绍,“这里逐渐成为周边群众的‘精神驿站’,填补了区域公共阅读服务的空白。”
湖北银行暖心书房。邓欣慧 摄从社区到景区,从街区到园区,我市阅读空间正以多元形态,融入城市每个角落,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阅读网络。
圣境山向野微度假社区“圣境云边·字在书吧”。图片来源:荆门市东宝区图书馆走出社区,阅读空间正向城市更多角落延伸。在圣境山向野微度假社区,“圣境云边·字在书吧”依山而建;在民主街历史文化街区,“漫读空间书店”通过空间设计与书籍陈列营造静谧的阅读氛围;湖北银行网点、华玺酒店大厅等地设置微型阅读角,让市民在办理业务、休憩间随时与书籍相遇。
淘宝闪购外卖月亮湖站点流动阅读点。邓欣慧 摄随着产城融合加速推进,产业园区的阅读服务供给也更加精准。市图书馆主动对接亿纬动力等重点企业,通过“场地提供+资源配送+专业指导”共建企业分馆,根据产业特点配备相关专业书籍。目前,全市已在工业园区建设6个“工匠书吧”,在快递驿站、外卖站点设置30个“流动阅读点”,方便从业人员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充电”。
建好只是起点,如何管好、用好,才是阅读空间持续“生香”的关键。我市以机制创新破局,为“书香荆门”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今年4月起,市图书馆微信服务号上线了一位特殊的“智能馆员”。这位接入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的AI助手,以24小时在线的方式服务读者。
“小图,馆内有哪些汽车方面的书籍?”一位读者轻声询问。几秒钟后,《汽车构造》《汽车文化》等电子资源即时呈现,《汽车时代》《汽车维护》等纸质馆藏的索书号、条码号同步显示。
荆门市图书馆微信服务号上线的“智能馆员”荆小图。图片来源:荆门市图书馆检索不再冰冷,而是一场高效友好的知识对话。上线6个多月来,这位AI馆员已服务超过4万人次,使知识获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
优质服务还源自对读者心声的倾听、对需求的准确响应。
“当下,读者对养生园艺、美妆服饰等自科类书籍的阅读兴趣显著增加,这类书籍印刷成本高,但只要符合采购标准,我们会尽量采购以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市图书馆采编部主任梁晓蓉表示。市图书馆推行“群众点单、图书馆接单”模式,通过线上问卷、现场调研,将读者需求汇集成涵盖少儿绘本、青年社科、老年养生、职业技能等八大类的“需求清单”。这份清单正成为采购新书、调整馆藏的重要依据。
龙泉公园九渊书吧。资料图 方丽荣 摄阅读空间的建设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我市采用“政府主导+企业投入+市场运营”的多元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华书店在城区陆续投建运营6家九渊书吧,网点分布在龙泉公园、掇刀石中学等核心区域,探索“购书+免费看书”两位一体的阅读服务,有效承担为市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
服务的背后,是有力的基础保障。在规划层面,我市已将公共阅读设施配建纳入城市规划审批的“硬指标”,确保中心城区重点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全民阅读经费也被明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近年来已累计投入近200万元,专项支持城市书吧的建设和长效运营。
空间建起来,关键要用得活。我市通过内容创新和服务提升,让阅读空间真正成为市民愿进来、留得住、还想来的文化客厅。
荆门市图书馆童心绘本剧场。图片来源:荆门市图书馆今年7月,市图书馆童心绘本剧场上演安全教育主题绘本剧《小爱走丢了》。当小兔子“小爱”在图书馆走散、求助管理员并安全回到妈妈身边时,孩子们屏息凝神、鼓掌欢呼。在互动环节,“站在原地等”“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等回答,体现了孩子们对安全知识的真实理解。
“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剧场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学会保护自己。”市图书馆工会主席李梅介绍道。从传统节俗《除夕与压岁的故事》到充满奇思的《咕噜牛》,一个个精心编排的剧目,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播撒阅读的种子。
服务创新的广阔天地,远不止剧场这一方舞台。3月启用的“无界青年”空间,开展专题讲座、技能培训、文化沙龙等活动,为青年提供思想交流与能力提升的平台,已成为年轻人的文化聚集地。
这些活跃的场景,与面向中青年的“象山讲坛”“青年读书会”,以及服务银发族的“老年读书分享会”一道,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全龄段的阅读服务网。
“无界青年”空间举办读书活动。图片来源:荆门市图书馆阅读内容也在不断延展。在多个阅读空间,非遗体验项目悄然融入,让市民在书香墨韵间触摸传统文化;“阅读+研学”线路将市图书馆、圣境云边·字在书吧等串联成链,今年已吸引42个中小学生团队、超过2000人次参与研学。
服务背后是持续壮大的队伍支撑。通过“干部素质提升年”干部讲堂,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干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1200余名阅读推广志愿者积极参与,为阅读推广注入充沛活力。
或掩映山林,或隐于街巷,这些“小而美”的阅读空间正润物无声地塑造着荆门的城市文化气质。阅读服务从“馆内”延伸至“家门口”,让市民的幸福感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