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在福建的群山褶皱里,一座座圆楼方寨如大地隆起的年轮,承载着中原移民的乡愁,凝结着东方建筑的智慧。从宋元时期的雏形初现,到明末、清代与民国的成熟鼎盛,福建土楼以生土为笔、夯筑为墨,书写了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史诗。福建土楼这一独特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体现了人文造诣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享。
福建土楼的分布并非零散无序,而是集中扎根于龙岩永定、漳州南靖与华安等地的山区。这里群山阻隔、林深谷幽,既为土楼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也孕育了独特的夯土营造环境。
走进福建土楼,最先震撼人心的是那厚重坚实的夯土墙。这些墙体的厚度少则一米多,多则两三米,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依旧能抵御地震、台风与外敌,是土楼营造技艺中“天人合一”的智慧。
夯筑的过程,更是一场“力与美”的协作。过去没有大型机械,工匠们全靠人力,用木制的“夯杵”一层层夯打。每一层土铺好后,四五个工匠分站四方,喊着整齐的号子,将夯杵高高举起,再重重砸下,直到土层紧实得用钉子都难以钉入。
如果说夯土是建造者完成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力学交响,那么土楼结构设计便是一幅匠心独运的工笔长卷。怀远楼整体呈双环圆形,中线为轴、左右对称,强烈的向心性彰显着家族的凝聚力。这种建筑结构正是土楼另一特征的具体体现——聚族而居。
饱经风雨侵蚀的土楼镌刻着时光的印记,似乎诉说着曾经的过往。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土楼受客观因素影响出现了开裂、漏雨等问题。如何让这些土楼“延年益寿”,成为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要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手段也成了土楼保护的 “新帮手”。在南靖县文物保护中心的监控屏幕上,土楼的每一个角落都清晰可见,画面下方还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风力等环境数据。数字化监控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还能建立土楼的“健康档案”,记录土楼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持,让土楼的保护更加精准、高效。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也是福建土楼重要的组成部分,土楼数量、建筑风格种类繁多,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近年来,当地精心打造“福建土楼·客家永定”文化旅游品牌,围绕建设全球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使福建土楼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申遗成功后,福建土楼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从过去深藏山野的“家族堡垒”,变成了如今享誉世界的“旅游名片”。
这些由生土夯筑而成的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这些承载着家族记忆与文化基因的“东方堡垒”,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故事。
统筹:李杰 王健 李佳琳
编导:崔月平
记者:林凯
包装:夏勇
素材支持:永定区融媒体中心 南靖县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