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让科技星火燎遍江淮沃野
创始人
2025-11-21 07:16:12
0

初冬的江淮平原,薄雾如纱。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驶过湿润的田野,留下一行行整齐的轨迹,将一粒粒冬小麦种精准播入土壤。

不远处,安徽农业大学小麦育种专家卢杰蹲在田埂边,指尖捻起一撮泥土,细细摩挲。“墒情正好,抓紧这两天下种。”他对身旁的种粮大户说,“看天看苗,促弱控旺,把群体质量提上来。”

这个淮北平原上充满科技感的播种画面,与40年前皖西大别山区的贫困景象,隔着一道鸿沟。正是安徽农业大学一代代师生,用双脚蹚出一条名为“大别山道路”的实践之路,让科技的星火燎遍江淮沃野。

初心:从大别山深处出发

“金寨是一个老区,老、少、贫,交通不方便,粮食不够吃,金寨老百姓是真苦……”时任安徽农学院院长沈和湘的回忆,道出了当年大别山地区的困窘。

1985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吹暖了沿海,可地处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革命老区,还在贫困里打转。就是这一年,安徽农业大学携手金寨县,办起了全国第一个校地合作的农业专科班,“科教扶贫”的火种,就此在红色土地上落地。

首届专科班开了林学、蚕桑两个专业,招了67名学生。这些学生白天跟着农民一起下地耕种,弯腰除草、伸手栽苗,一点不含糊;到了晚上,就凑在煤油灯底下,一边整理白天的实践经验,一边编写接地气的教材——他们要的不是“纸上谈兵”,是能让农民用得上的知识。

这一坚持就是13年,565名“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从这个“仓库课堂”走出来,散到大别山的各个角落,播撒更多的智慧火种。

宛志沪教授带领团队扎根金寨40年,将中药材产业培育成大别山区的支柱产业。利用山区小气候成功引种西洋参,让千坪村人均收入从不足百元增长到千元以上。

胡承霖教授常年深入田间地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2005年,他倡议并推动了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行动,通过推广扩大行距、降低播量及氮肥后移等关键技术,使全省小麦单产提高97.4公斤,总产累计增加600.74亿斤,创造了粮食高产的“安徽模式”。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这里是几代人的坚守。1991年,这份坚守被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科委命名为“大别山道路”——一条以山区资源为本、市场为导、科技为柱、智力为核心的扶贫开发之路。

突围:科技点亮田野希望

40年间,“大别山道路”不断拓展内涵,从“科技智力扶贫”迈向“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变革的核心力量。推动农业生产从“靠经验”向“靠科学”、从“靠天吃饭”向“智慧兴农”转变。

昔日肩挑铁锹徒步进山,如今无人机沿北斗航线巡田,物联网设备织就“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在皖北综合试验站,小型气象站、土壤传感器、虫情测报灯协同作业,实时传输数据。

“多光谱无人机一扫,哪块地缺肥、哪里要生虫,一目了然。”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师刘立超举着手机,屏幕上是清晰的农田图谱。

技术的突破,激活了产业的生机。

长丰县的草莓种植户,也切切实实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当地种了40年的“红颜”草莓,慢慢出现了品种退化的问题——果子变小、口感变差。安徽农业大学团队针对性攻关,推广脱毒种苗、引进优质新品种、优化种植技术。经过两年努力,草莓亩产提升15%,带动当地农户增收1400万元。

科技的力量,更让农户的“粮袋子”越来越满。

安徽省庐江县种粮大户王士照对两个数字刻骨铭心,分别是909.32公斤、1148.2公斤。2016年洪灾后,他家的水稻在武立权教授指导下实现平均亩产909.32公斤;2022年,百亩示范片更创下长江下游亩产1148.2公斤的纪录。

在科技与教育的双重赋能下,村庄也实现了“蝶变”。

在安徽省定远县高潮村,安徽农业大学引进龙头企业,建立种质资源库,“技术顾问”驻村指导,累计解决百余项种养难题。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0万元。

还有颍上县吴寨村,在该校三任驻村书记接力帮扶下,发展菜籽油加工等产业,跻身“阜阳市集体经济发展十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6万元。

奔赴:更广阔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条路之所以能连续走40年,关键在于实现了办学育人与服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该校校长操海群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65%以上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基层就业创业,累计培养4.2万名“乡土大学生”;选育小麦、水稻、玉米等国家级新品种58个、省级新品种194个,集成省部级主推技术44项,推广应用“四新”技术1200余项,服务带动200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

作为扎根江淮的农业高校,安徽农业大学首先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进“粮食单产提升整县推进行动”。在长丰、蒙城等地建示范区,把智能农机、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田间数据监测等科学模式打包推广。

实打实的成效就在田垄间:长丰县下塘镇稻麦示范区小麦亩产656.4公斤,创江淮稻茬小麦高产纪录;淮南农场稻麦两熟示范区小麦亩产653.8公斤,比非示范区增产18.5%;“皖临白山羊”填补安徽大家畜新品种空白;安徽首个无人机施药标准近3年帮助农民节本增收80余亿元。

同时,安徽农业大学以协同创新融入区域发展:牵头联合省内58所高校组建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让高校资源精准对接县域需求;通过“百校千镇万村大调研”摸清乡村痛点,凝聚多校力量攻克农业科技“卡脖子”问题。

如今,学校的服务触角已遍布江淮:在全省建成8个综合试验站、28个特色产业站、193个科技小院,组建42个县域农业产业联盟、57个科技特派团,400余名专家常年守在田间,把实验室搬到地头,真正实现“技术下沉、服务落地”。

今年8月,安徽省与全国顶尖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围绕“三农”开展合作攻关。安徽农业大学作为联盟秘书处,为安徽农业强省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这条路我们一定会坚定不移走下去,它是学校探索出的一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路径,实现了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学校将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脚踏实地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贡献。”该校党委书记张庆亮说。

通讯员 刘加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内容

RNA疗法在心力衰竭(HF...
(来源:热景生物)转自:热景生物心力衰竭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
2025-11-21 08:36:18
北京九成轨道站点实现五十米...
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公路总里程超2.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
2025-11-21 08:36:15
“奕境”来了 东风汽车与...
转自:扬子晚报11月20日,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东风汽车与华为乾崑...
2025-11-21 08:36:11
特大桥智慧养护集成“科技与...
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一辆轿车、一架无人机、一台电脑,这套看似简单的...
2025-11-21 08:36:06
投资者提问:请问目前股东人...
投资者提问:请问目前股东人数多少?谢谢董秘回答(星辉娱乐SZ300...
2025-11-21 08:36:01
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
转自:南昌发布初冬时节,赣鄱大地依旧涌动着开放发展的热潮。11月1...
2025-11-21 08:35:57
中方回应美方言论:惊讶、不...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发言人就美方官员有关错误言论答问。问:11月20日...
2025-11-21 08:35:53
资本蓄力强产业 绘就大连区...
国内港口行业首例上市公司换股吸并项目成功落地大连、大连首单交易所市...
2025-11-21 08:35:49
“以小见大”育乡风(现场评...
来源:人民日报倡导孝老爱亲、融洽邻里,是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
2025-11-21 08:35:45

热门资讯

RNA疗法在心力衰竭(HF)治... (来源:热景生物)转自:热景生物心力衰竭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点是心脏泵血功能不足...
北京九成轨道站点实现五十米内换... 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公路总里程超2.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276公里;90%的轨道站点能在...
“奕境”来了 东风汽车与华为... 转自:扬子晚报11月20日,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东风汽车与华为乾崑联合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奕境”正...
特大桥智慧养护集成“科技与狠活... 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一辆轿车、一架无人机、一台电脑,这套看似简单的装备组合能巡查整条道路的安全状况,...
投资者提问:请问目前股东人数多... 投资者提问:请问目前股东人数多少?谢谢董秘回答(星辉娱乐SZ300043):感谢您的关注!股东人数请...
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 “... 转自:南昌发布初冬时节,赣鄱大地依旧涌动着开放发展的热潮。11月15日,伴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长鸣,一...
中方回应美方言论:惊讶、不满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发言人就美方官员有关错误言论答问。问:11月20日,美国驻韩国使馆临时代办公开表示,...
资本蓄力强产业 绘就大连区域发... 国内港口行业首例上市公司换股吸并项目成功落地大连、大连首单交易所市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顺利发行,“十四...
“以小见大”育乡风(现场评论) 来源:人民日报倡导孝老爱亲、融洽邻里,是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重要抓手。善于引导群众从小...
杭州的美,藏在这些细节里(民生... 来源:人民日报西湖边的北山街上,人们在欣赏湖光山色。本报记者 李君强摄今年5月,2025年的第一顶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