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血液系统疾病患儿在接受化疗后,免疫系统会进入“低谷期”——免疫细胞活性下降、防御能力显著减弱,就像失去了“防护屏障”,很容易被外界细菌、病毒入侵,引发发烧、感染等。不过家长不用慌,只要做好以下3个关键场景的防护,就能帮孩子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别让“隐形细菌”有机可乘
很多家长觉得“擦了桌子、扫了地”就是做好清洁了,但对免疫力弱的患儿来说,玩具、餐具等这些“高频接触点”,才是细菌滋生的“重灾区”。残留的细菌会通过孩子的手、口直接入侵体内,容易引发发烧、咳嗽、腹泻等感染症状。
正确清洁要点:
1.玩具消毒:每天用75%酒精或酒精棉片擦拭孩子常玩的玩具(如积木、玩偶表面),毛绒玩具可每周用温水清洗后暴晒。
2.餐具杀菌:患儿的碗、勺、水杯等,每次使用后用开水煮沸5~10分钟(或用高温消毒柜消毒),避免与家人餐具混用。
3.床单位维护:病区床头柜每天用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擦拭1次,床单、被套每周更换1次,孩子出汗多或吐奶时及时更换,保持床单元干燥整洁。
“少接触”是对孩子的保护
亲友们想来看望孩子,但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携带“隐形病菌”(如病毒、肺炎球菌,成人可能无症状,但对患儿来说却是“致命威胁”)。此时,孩子的免疫细胞还在“休养重建”,就像“脆弱的小苗遭遇暴风雨”,易引发肺部感染、口腔炎等。
科室探视要求:
1.严格陪护制度:执行“一床固定—陪护”,陪护家长需每天测量体温,若出现发烧、咳嗽、咽痛等症状,需立即更换陪护人员并及时就医;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干燥、通风。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通风时可将孩子暂时移至其他房间,避免直吹冷风。
2.非必要不探视:治疗期间建议减少亲友探视,避免老人、小孩或近期有感冒、腹泻的人接触患儿。
3.访客必做防护:严格限制探视,尤其是患有感冒、腹泻、口腔疱疹或近期接种过活疫苗(如水痘、麻疹疫苗)的人。若有特殊情况需探视,访客须提前报备,进入病区前戴口罩(全程不摘下)、用免洗消毒液搓揉双手,且探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不触碰孩子的餐具、玩具和床品。
帮孩子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孩子年龄小,可能会不自觉地揉眼睛、挖鼻子、摸完东西就吃手,这些小动作看似平常,却会让手上的细菌“直达体内”——要知道,一双未清洁的手可能携带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细菌,相当于“给病菌递上了‘通行证’”,让感染风险直接翻倍。此外,化疗可能导致孩子口腔黏膜、肛周皮肤变得脆弱,易被细菌侵袭。
重点卫生习惯:
1.手部清洁:饭前、便后、玩完玩具后,须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掌心—手背—指缝—指背—拇指—指尖—手腕),每次搓揉不少于20秒,洗完后用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家庭成员、照护者在接触孩子前后、准备食物前、如厕后须用流动水和肥皂(或免洗洗手液)洗手。
2.口腔护理:使用软毛牙刷,动作轻柔,化疗后若出现口腔溃疡,餐后30分钟用生理盐水漱口(含漱10~15秒后吐出),每天3~4次,减少口腔细菌滋生,缓解溃疡疼痛;饭后、睡前必须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留意口腔内是否有白斑、红肿、溃烂,一旦发现及时告知医生。
3.皮肤与肛周防护:每日洗浴使用温和的沐浴露,洗后用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注意擦净皮肤褶皱处。孩子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若医生建议,可按医嘱用稀释后的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呈淡粉红色即可)盆浴5~10分钟,预防肛周、会阴部感染,盆浴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皮肤,避免摩擦。任何微小的破损(如蚊虫叮咬、抓伤)都应用碘伏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直至愈合。
孩子化疗后的防感染防护,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同心协力。只要把这些细节落实到日常,就能为孩子筑起一道“安全防线”,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治疗期,早日康复!
下一篇:用实干让为民服务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