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蓝婴
文化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省委常委会关于调研式推进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省政协主要领导今年牵头开展“深入挖掘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历史文化,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课题调研。经过扎实的前期调研,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份调研报告。
“今天请各位来,就是为这份调研报告贡献‘金点子’,会后进一步打磨完善,年底报省委作决策参考。”近日,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邀请有关省直部门负责同志、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文脉薪火。
传承与传播
遵义会议在此召开,阳明心学在此诞生,18个世居民族在此耕耘,明代卫所曾在此广布……融合传统与现代、隐秘与开放、多元与独特为一体的贵州,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怎样挖掘好这座文化“富矿”?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进一步阐发了贵州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重要价值。
文化传承,离不开人。贵州民族研究院研究员范波在调研中发现,村民作为村寨文化的直接传承者和守护者,因缺乏利益保障机制,参与保护积极性不高,建议建立文化补偿机制,将景区门票收入的15%定向用于当地村民文化传承。
过去,受限于传播手段,不少优秀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媒介迭新、信息奔涌,文化传播迎来新机遇。协商中,关于文化传播的讨论格外热烈。
“一提起王阳明龙场悟道,人们普遍想到修文‘阳明洞’,对关键遗址‘玩易窝’了解甚少。”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李钢认为,符号体系的缺失,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广泛的文化认同,建议在全省范围内确立并推广统一的阳明文化标识系统,形成易于识别的传播风格。
黔西南州博物馆馆长龙虎深有感触,他认为,张锳“添灯油劝学”的历史典故同样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希望省级层面深入挖掘宣传该典故的深刻内涵,将其融入到各类文旅体活动中,让“加油”叫得更响亮。
出圈与出彩
近年来,“村BA”“村超”“村T”等文化IP接续“出圈”,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一村一县,何以引八方来客?一赛一节,何以成现象级盛宴?答案正在于:贵州站在文旅融合发展的风口,用多彩民族文化与世界展开精彩对话。
以打造“文化+”产业链为抓手,我省建设一批标志性文旅融合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组数据振奋人心: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8.8%、11%。
出圈是破局之道,出彩是立身之本。从出圈到出彩,是从“被看见”到“被记住”、从“一时热”到“一直美”的升华。
“当前,县(市)普遍困于‘有资源无转化’‘有创意无市场’‘有内容无推手’的窘境。”黔东南州镇远县政协主席王冬梅认为,文化的价值体现、表达创新、营销路径亟待突破,要激发文化自信,以最传统的面貌,最开放的姿态,迎接最现代的目光。
当咖啡小店展出特色文创,当屯堡小镇挤满研学青年,当红色文化剧目列入游客必看清单……可见,文旅融合绝非简单叠加,而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彼此成就。
在旅游开发中,如何守好文化本真?安顺学院院长曾丽把目光投向老街老巷。她认为,这不仅是城市文化的根脉,也是游客爱去打卡的网红地,绝不能让历史文化被同质化的商品和服务冲淡,建议省级层面建立评估机制,对开发项目的文化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审查。
创造与创新
协商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高频词。
“屯堡文化被誉为‘明代活化石’,但其数字化产品存在创意不足、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有效激发受众兴趣。”华创证券总裁助理罗巍说,在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屯堡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利用,是激活文化资源、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文化离不开创新。只有流动起来的文化,才能真正被更多人感受、理解、认同。“当前,游客对红色旅游的期待不再是‘打卡式观光’,而是‘沉浸式体验、精神性成长’。”贵州大学副教授陈国辉建议,推动贵州红色文旅从“资源优势”转化为“体验优势”。
“文化资源价值还需挖掘跃升”“文化研究重心还需下沉”“保护利用关系还需统筹”“产业发展机制还需放活”……会上,大家针对各自领域发现的问题畅所欲言,这些建议都将充分吸纳进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