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初冬时节,豫北平原的黄河故道裹挟着清冽寒意。河南省南乐县西邵乡果农王韬亮正蹲在梨园里,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各项数据动态信息:土壤湿度62%、氮磷钾含量正常、未来48小时无霜冻预警。他指尖轻触,滴灌系统悄然启动,细密水雾在梨树、苹果树的根际弥散开来。
5年前,他和妻子还是安阳某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如今,两人的身份已是南乐县西邵乡“寨里村智慧果园”的创始人。这场从城市向乡村的“逆向归乡之旅”,是一场精心谋划的农业革新——以物联网、大数据为支撑,融合生态循环理念,重新激活传统果业的生命力。
“别人觉得我们疯了,殊不知这正是对传统农业的‘降维赋能’。”王韬亮笑意笃定。
血脉中“农业基因”的觉醒
王韬亮的童年记忆里,总与蔬果的鲜活气息紧密相连:西红柿掰开时迸溅的酸甜汁水,胡萝卜褪去泥土后“咯吱”的脆嫩声响。但当他2020年回乡探亲时,看到的却是成片的小麦、玉米田,和村里越来越多的闲置农房。“种粮收益太低,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家族里一位长辈的话刺痛了他。想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王韬亮敏锐察觉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蕴藏着巨大机遇。
现实的考验接踵而至:南乐县西邵乡寨里村所在的平原区属沙质土壤,并非苹果优生带,传统作物又难有溢价。直到一次农业展会上,他发现了秋月梨新型种植模式,瞬间点亮了思路——这个引进品种糖度可达15度以上,亩产值是小麦的5倍,引进国外“篱笆墙”种植模式,该模式通风透光,便于果农耕作,成为破局的关键。
用“科技”种果树的创新实践
该基地种植果树管理为古优特树形,是一种源自欧洲的苹果树栽培模式,亦称“多主干形树形”,其核心特点在于通过水平主干上培养多个垂直结果枝,构建出二维平面结构,从而实现果园管理的省力化与机械化。
据介绍,该模式具有早果性,定植第2年即可见果,第3年形成经济产量,第4至5年进入丰产期,较传统树形提早2–3年。亩产稳定在3000–5000公斤,优质果率可达85%以上,显著高于传统树形。由于树体矮化,修剪、疏花疏果、授粉、套袋及采收等作业效率提升30%–50%,还大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王韬亮种植的200亩果园内,更是藏着这场科技兴农的核心——农业物联网中枢。土壤探头像“听诊器”实时监测根系状况,气象站每分钟上传光照强度数据,甚至每只鸡和鹅的活动轨迹都被摄像头精准记录。
“以前农民靠经验,我们靠算法。”王韬亮展示手机上的预警系统:系统曾提前7天预测到梨小食心虫爆发,自动触发智能喷洒一体机喷洒生物农药,将虫害损失降至最低。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初期夫妻俩几乎踩遍所有“坑”,盲目引进3000只鸡苗,因密度过大引发球虫病,一夜死掉500只;首年挂果时遭遇冰雹,30%果实被打伤受损,被迫低价抛售。
汲取教训后,通过学习引进水肥一体化系统,安装pH值传感器调节灌溉系统,节水率50%。在禽类生态位设计上,鸡、鹅以林地杂草、昆虫为天然饲料,减少饲料投入的同时,粪便可作为林地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实现“以牧促林、以林养牧”的良性循环,构建起“种植+养殖”的立体循环模式。王韬亮摸着刚安装的防雹网说:“农业不能靠天吃饭,得靠科技和韧性,才能筑牢增收根基。”
乡村有沃土亦有“诗与远方”
“我们并非逃离城市,而是重新发现乡村的多元价值。”王韬亮话音刚落,便转身走向正在啄食杂草的鹅群。远处,妻子驱赶鸡群回巢的“咯哒”声,与果园的静谧交织,奏响了乡村振兴与幸福生活的和谐乐章。
南乐县林业发展中心主任宋晶说,“王韬亮创始的‘智慧林果’项目已带动周边11户农民改种秋月梨,明年将牵头成立合作社。”如今,越来越多新型农民正以多元方式作答统一命题:如何激活土地更大价值,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愈发鲜亮。
宋晶介绍,南乐县林业发展中心将强化技术推广,引进培育新品种、新管理模式;依托区域林地资源优势,打造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完善产业链条,构建“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同时持续优化种养模式,破解发展瓶颈,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11月18日 南乐县西邵乡“寨里村智慧果园” 鸡群在苹果树下寻找食物。贾红敏摄11月18日 南乐县西邵乡“寨里村智慧果园” 鹅群在苹果树下寻找食物。薛永亮摄11月18日 南乐县西邵乡“寨里村智慧果园”负责人 王韬亮正在科学管护鸡群。王梦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