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药)
院内制剂受青睐,网店仿冒假药横行 ,同源药店关而复活,屡禁不止,令人心发慌……
01
医院制剂被网店假药仿冒
“影子店铺”屡关屡开罚而不倒
“多亏只是湿疹没好转,多亏还没引起别的毛病,多亏用的时间不长……”山东家长赵静说起给4个月大儿子用的那套“儿研所湿疹三件套”,至今心有余悸。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某宝”上花168元高价买来的、客服信誓旦旦保证的“儿研所同款”,竟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假货。
据北京日报报道,赵静4个月大的孩子突发湿疹,听闻北京“儿研所湿疹三件套”效果好,便在“某宝”搜索,一家标注“儿研所同款”的店铺映入眼帘。客服保证是“儿研所同款”“湿疹适用”,赵静花168元买下。可用了近两周,孩子湿疹并未好转。后来她通过跑腿从儿研所买了正品,对比发现,“某宝”买的“二甲桂油乳膏”与医院的“二甲硅油乳膏”名称不同,包装细节差异大,正品有“京药制字”批准文号,“某宝”买的只有模糊执行标准。
深入调查后,问题更令人触目惊心。“某宝”买的“三件套”包装印的卫生许可证号,实为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从成分看,正品与假货差异巨大。正品双黄祛湿洗剂含北败酱草、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材,假货却替换成薄荷、纯化水;正品二甲硅油乳膏以“二甲硅油”为核心发挥保湿作用,假货成分表不见这些,换成中草药,基本功效丧失;医院肤乐霜是纯中药温和配方,网购版额外添加消毒剂醋酸氯己定,对宝宝皮肤刺激性大,有安全隐患。
更离谱的是,这些假货连“药品”身份都不具备。“某宝”买的二甲桂油乳膏标注的执行标准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不到备案;双黄祛湿洗剂、肤乐霜标注的执行标准是《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适用于纸巾、卫生巾等产品,根本不能作为药品生产依据;而正品合法的院内制剂有“京药制字”批准文号。
网店售假行为十分猖獗。“国箹佳乐大箹房”关停后,同源的“凌芳旗舰店”“国箹福康大箹房”仍在活跃,客服均声称是“儿研所同款”。调查过程中,媒体向“某宝”发采访函未获回应,期间“国箹福康大箹房”闭店,“凌芳旗舰店”却照常运营。
假货背后的生产企业也疑点重重。生产网购版二甲桂油乳膏的广西芙创迪药业有限公司,2024年3月成立,员工数为0,6月取得消毒产品卫生许可证不久就因产品问题被罚款。广西九义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2025年1月已注销,可其生产的假货仍在电商平台流通,2024年该公司多次因违反《消毒管理办法》被处罚。
儿童健康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而假冒儿童药品却堂而皇之地在网店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
02
网售药品真假难辨
购药选择实体药店更靠谱
上述曝光的儿研所湿疹三件套假货乱象,让不少家长对院内制剂又爱又怕。事实上,作为医院根据临床需求自制的特色产品,北京多家知名医院的院内制剂因疗效确切、针对性强,一直深受患者青睐。
在北京,不少三甲医院的院内制剂都是“口碑爆款”。除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湿疹三件套,北京中医医院的“明星产品”更是家喻户晓,该院的内消连翘丸,成为不少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信赖之选;还有北京医院的内部维生素E乳、西苑医院的复方酸枣仁膏等都是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硬通货”。此外,北京协和医院的复甦片,北京同仁医院的复方熊胆滴眼液等,也因疗效稳定、成分安全,在患者中积累了良好口碑。
此类正规院内制剂的共同特点是,拥有“京药制字”批准文号,成分标注清晰,生产标准严格,仅限本院凭处方或合规流程销售。
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如何才能安全、有效地获得所需的药品呢?答案在于坚守正规渠道。
首先,对于上述提到的院内制剂,最正规、也是唯一的途径就是亲自到医院就诊,由医生诊断后开具处方,然后在医院的药房取药。任何在电商平台、社交代购或非医院指定的外部药店销售的“医院同款”制剂,都存在巨大的假货风险和法律风险,切勿轻信购买。
其次,对于常规的处方药和OTC,正规的实体零售药店是远比鱼龙混杂的网店更可靠的选择。相较于网络平台上海量店铺难以监管、真假难辨的现状,实体药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资质可查,质量有保障。合法经营的实体药店必须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并接受市场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严格、常态化监管。药品的进货渠道清晰可溯,极大降低了假药、劣药流入的风险。
专业药师现场指导。实体药店配备有执业药师,能为消费者提供用药咨询,帮助审核处方,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滥用或不良反应的发生。这是线上客服无法提供的专业服务。
即买即得,避免运输风险。药品对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有严格要求。实体药店能提供规范的储存环境,且消费者即买即得,避免了网购物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包装破损、药品变质等风险。
总结而言,守护家庭健康,购药环节绝不能掉以轻心。面对疾病焦虑,寻求“网红神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必须坚持理性判断。因此需要牢记:对症下药是根本,正规渠道是保障。
03
处方药网售新规加码
购买院内制剂需认准正规渠道
今年9月,国家药监局《处方药网络零售合规指南》(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为快速发展的处方药网售行业划下明确红线。尤其对于本质多为处方药的医院院内制剂而言,新规进一步强化了购药渠道的规范性要求,为消费者用药安全筑牢防线。
近年来,线上购药的便捷性让处方药网售规模持续扩大,但也滋生了假药横行、用药指导缺失等问题,儿研所湿疹三件套等院内制剂被网店冒仿的乱象,正是网售监管漏洞的缩影。
此次《意见稿》直击行业痛点,推出多项硬核管控措施,明确药师日均审方量不超过300张,彻底扭转此前部分平台“千张处方仓促审核”的粗放模式,保障药学服务质量;严格规范信息展示,处方药不得在首页等关键位置露脸,严禁短视频等违规营销,从源头减少误导消费;同时禁止买赠、套餐销售等变相促销行为,避免处方药被不当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院内制剂作为医院的专属处方药,其销售渠道有着更严格的限制。此类带有批准文号的制剂,本身仅限医院内部凭处方销售,任何电商平台、社交代购的售卖行为均属违规。随着新规的落地,将进一步封堵了院内制剂网售的灰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