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郑瑜 北京报道
在消费金融增量市场趋缓、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也在不断尝试变化突破当下“二八分化”的行业格局。
日前,《中国经营报》记者看到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银消金”)、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金”)推出适用人群为有房贷用户的相关信用消费贷款产品。
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将房贷、车贷客群标记为“有房客户”“有车客户”,本质是基于这类客群已通过银行信贷审批、具备稳定收入与良好信用记录的前置筛查优势,将其视为综合资产相对较好的潜在客群。
一位受访行业人士表示,这一趋势背后,是机构在增量市场见顶下对存量客群挖掘之举。房贷客群经银行信贷审批筛选,具备稳定收入与良好信用记录的潜在优势,被视为优质目标群体。
不过需要注意,在机构试图在风控环节“搭便车”的同时,多头借贷导致的共债风险也需要重视,如何在挖掘客群价值与防范杠杆过高、连锁违约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消费金融行业亟待破解的课题。
存量客群成为运营重点
根据北银消金官网,其产品“轻松贷—居易贷”定位为向有房贷的客户提供的信用消费贷款。
同时,中银消金App显示,其产品“新易贷—信用贷”中适用人群除了拥有房产、公积金等人群,也包括拥有房贷、车贷增信的优质客群。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聚焦有房贷、车贷的客群本质上是基于其有稳定负债记录和资产抵押的信用画像进行精准营销。
“寻找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客群是解决客户来源的核心问题,差异化的人群可以给风控模型更多的标签。”一家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透露。
有从业者认为,银行在发放房屋贷款的时候,已经对相应借款人做过筛查,这种筛查在自身机构发放消费贷款的时候就是一道很好的“前置程序”。
部分信贷从业者认为,征信白户(在征信报告中没有开过信用卡和没有任何信贷记录的客户)的审查成本与潜在风险高于已经获得过银行贷款人群,尤其是已经获得银行房屋贷款的人群,这也促使一些机构产生搭银行风控“便车”的想法。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对有房贷、车贷的客群推出消费贷款产品,背后主要存在两种可能情形:一是房贷、车贷通常已有其他金融机构授信,并非征信白户,此类情况或能为后续其他机构进一步授信提供相应参考;二是在增量市场逐步见顶的情况下,挖掘存量客群尤其是已有借贷习惯的客群路径相对更短,例如多家上市助贷公司均具有较高的复贷率。
记者注意到,上市助贷公司信也科技(NYSE:FINV)、奇富科技(NASDAQ:QFIN;HKEX:3660)2024年年报显示,国内平台重复借款用户(过往成功借款的重复用户)占比分别达到86.5%、93.1%。乐信(NASDAQ:LX)也在报告期内表示,平台约89%的活跃用户为重复用户,即当年或往年曾在平台完成至少一笔交易的用户。
警惕多头借贷风险
有房贷、车贷的存量客群因自带银行前置风控背书的优势,成为机构争夺的新焦点,而多头借贷引发的共债风险也同步成为行业需重点应对的挑战。
某消费金融公司高管在一场今年针对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内部研讨会上提到,当前市场客户多头借贷严重,年均征信查询25次。
“共债”又称“多头借贷”,即同一个借款人在多个金融机构或平台同时存在债务。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个人消费贷款要努力防范“共债风险”。“在当前经济周期之下,这种‘多头借贷’将增加借款人杠杆率,也容易引发连锁违约。金融机构应严格贷前调查关,通过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仔细分析‘信贷交易信息明细’中的贷款和信用卡账户数、授信总额、已用额度等。”董希淼介绍道。
董希淼强调,如果发现客户在短时间内有多家机构的审批查询记录,应审慎对待。在对借款人进行授信时,应实施“刚性扣减”,即授信额度应扣减在其他机构已经获得的借贷。金融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可组织建立的信息共享平台,打破金融机构、平台间的“信息孤岛”,让“老赖”和“共债者”无处遁形。这是解决共债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前述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也强调,但“有房贷”标记仅为资质评估要素之一,不直接决定授信结果。“实际审批中会进行多维综合评估,即便客群有房贷、车贷,仍可能因负债过高、收入稳定性不足等因素被拒绝,或获批较低额度,例如工薪族与小微企业主虽可能均有房有车,但前者因收入更稳定,获批额度或更高、定价或更低。”
苏筱芮表示,对于已有贷款的人群,一方面在考虑新增借贷之前,先算清名下房贷、车贷、信用卡欠款等所有月度债务支出的总和,结合月收入及工作稳定性加以谨慎评估;另一方面也需警惕“以贷还贷”陷阱,勿轻信中介所谓的“债务优化”或“债务重组”方案,这些操作往往伴有高额手续费,最终可能使借款人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
王蓬博坦言,叠加授信确实有可能加剧个人债务脆弱性。虽然机构通常会通过收入负债比等指标做初筛,但在实际操作中,若缺乏对借款人整体债务结构的穿透式评估,容易导致以贷养贷或流动性错配风险上升。监管层近年来已多次强调防止多头借贷,这类产品若风控模型未充分纳入存量负债压力测试,确实存在加重综合债务负担的隐患。
王蓬博建议,借款人群应该转变意识,将能够正常生活作为标准,将所有固定支出(包括月供、生活成本、应急储备)与可支配收入进行匹配,确保新增贷款月还款额不超过收入的20%—30%;此外,主动使用银行或第三方提供的债务整合工具,测算综合负债率和现金流覆盖能力;更重要的是,避免因短期消费冲动或利率诱惑而忽视长期偿债可持续性。
截至发稿,北银消金、中银消金未就针对有房贷或车贷客群布局信贷产品及风控相关问题正式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