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报)
充分激发“银发活力”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
苟保平
近年来,甘肃省紧密结合省情实际,以完善基础保障为支撑,以打造地域特色品牌为抓手,以汇聚多方工作合力为驱动,扎实推动新时代“银龄行动”提质增效,引导广大老年人在更广阔领域贡献智慧、发挥作用,奋力谱写“老有所为”新篇章。
强化保障,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甘肃省将开展“银龄行动”纳入省老龄工作委员会重点工作任务,纳入全省民政工作要点,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立足甘肃实际,印发关于开展“银龄行动”的通知,创新“银龄行动+”服务模式,鼓励广大老年人在科教服务、政策宣讲、健康服务、法律援助等方面发挥余热。出台《甘肃省“银龄专家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至2028年全省将建成约20个“银龄专家工作室”,对每个工作室给予100万元专项补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首批已建成1个省级工作室,汇聚了重点领域13位专家。省级财政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打造“银龄行动”省级示范性品牌项目,为老年人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积极探索,打造省级示范项目
甘肃省实施“陇上可名 银龄助名”省级示范项目,明确编纂区划地名历史文化书籍、制作地名文化保护宣传片、组建地名文化银龄志愿服务队、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等重点任务,号召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甘肃地名文化资源挖掘和传承保护,探索开展“银发力量守护陇原文脉”的特色实践,促进“银龄行动”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互融互促。举办“陇上可名 银龄助名”系列讲座,有效提升品牌项目的传播力与社会影响力。同时,甘肃省强化省级示范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兰州市以“银龄力量绘就地名文化新画卷”为主题,组织银龄志愿者讲好地名故事。庆阳市组建老年大学“地名寻访小组”,创新“地名+志愿服务”模式。张掖市通过“笔墨传情映银辉”等文艺活动,强化地名文化宣传。
立足实际,培育地方特色品牌
甘肃省各地深入实施“银龄行动”,聚焦自身实际,培育了一批公信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银龄行动”品牌项目,增强老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兰州市打造“银龄科普”品牌,组织农业、医疗等领域老专家,开展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健康知识普及等活动,精准服务基层群众。张掖市成立“骥千里”综合工作室,组建多支银龄志愿服务队,组织银龄志愿者深入社区,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庆阳市建设“银龄学堂”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室,开设非遗剪纸、香包制作等课程,累计培训学员1万余人次。天祝藏族自治县组织农业领域老专家开展助农行动,通过技术指导、政策宣讲、结对帮扶等方式,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银发力量。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组建“阿阳同心·石榴红”银发民族团结宣讲团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厚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陇原霞光满天,银龄再谱新篇。甘肃省推动“银龄行动”有序开展,不断健全制度机制,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积极打造老年人社会参与、老有所为品牌。截至目前,甘肃省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已达3.3万人,服务总时长达891万小时。(作者系甘肃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