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的宏大叙事中,有一种力量始终在微观处澎湃——街区。它是人类学家疾呼的“消失的附近”,也是作家笔下“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城市背景,更是规划学者眼中“天然的经济发动机”。如今正于潮流与乡愁的交织中,街区重新成为我们安放情感、连接彼此的活力场域。
澎湃国际街区之夜“2025澎湃城市更新大会”特别打造的“澎湃国际街区之夜”,于11月27日晚上在有“全球城市最具影响力的历史街区”之称的上海张园启幕。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作家、旅行摄影师梁永安,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DIIS)首席运营官Srini R. Srinivasan,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孙甘露,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茅善玉,分别从情感、美学、烟火日常等维度分享了他们对于街区发展的思考和感受。从“更新”到“甦生”,从“空间”到“场所”,这场关于街区的夜话,旨在重新点亮城市的魅力单元,让每一次转角,都成为与美好生活的温暖重聚。
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澎湃新闻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健会上,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澎湃新闻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健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2025年,作为“十四五”的收官之年,城市更新实践也步入更深层次、更注重内涵的新阶段。城市演进已由地标时代步入街区时代,住建部也将“活力街区打造”列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门类。在上海,夜间经济正展现出蓬勃活力,成为覆盖全场景、全人群的“全谱系夜生活生态”,一个难以被单一标签定义的超级IP。今年以来,仅6月至今,上海的夜间消费额已超过880亿元,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中持续保持领先。
上海市静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萧烨璎上海市静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萧烨璎在致辞中表示,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城市更新特别是街区更新早已远超单纯的空间改造,它承载着提升城市功能、焕新文化魅力,增进民生福祉,提振区域经济的多重使命。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甦生,更是社会动能的重聚。在静安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文化传承,功能复合活力持续的理念,努力让街区成为24小时不间断的活力场域。她认为,当前发展夜间经济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活力,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静安区拥有发展夜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夜静安或许能够成为彰显国际街区的软实力。
梁永安谈如何重建社会情感
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作家、旅行摄影师梁永安以《在城市化的霓虹下如何重建社会情感》为主题,从个人经历切入,对城市化进程、青年文化发展、城市人际情感、幸福感定义等话题进行了自己的解读。
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作家、旅行摄影师梁永安他表示,当下如何在城市的多样化里面生存,彼此尊重,在聚合里面有自己的发现,又不丧失自己的价值,同时又有和而不同的东西,这是一个新的要求。一个城市绝对不是按照少数精英设计而发展起来的,而是有情感有温度,城市要有大家的同舟共济,才能使中国在接下来跨越最关键的历史阶段,并最终达到世界一流发展水平。
他还强调,2480万上海人里面,新上海人大概占了1200万,要认识到城市里面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要为青年亚文化提供空间,要留住亲情和单纯,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梁永安总结说:“城市更新说到底,更新的不仅仅是空间或功能转换,最核心的是人的更新、界面的更新、认知的更新、文化的更新。这是未来的方向。”
前世界设计组织主席解码城市生活美学
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DIIS)首席运营官Srini R. Srinivasan出生于印度,在硅谷生活了三十八年后移居上海。曾担任世界设计组织主席,现任董事会主席,同时负责运营唐·诺曼设计大奖,该奖对城市更新具有非凡意义。如今更多以教授和城市顾问身份,致力于推动城市韧性建设与区域复兴。他以“美与创意交融,城市繁荣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
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DIIS)首席运营官Srini R. SrinivasanSrini R. Srinivasan指出,全球城市面临重大挑战,具有居住条件恶化、污染加剧、租金攀升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核心破局之道在于重新定义美学与设计在城市中的角色。他认为,当下大都市普遍存在同质化危机,种种不可预测性导致城市丧失独特性,各地正在失去自身标识。21世纪的城市必须创造更多活力,美不是罪过,也绝非徒有其表,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城市吸引力、韧性并创造经济价值。
Srini R. Srinivasan以西班牙毕尔巴鄂和哥伦比亚麦德林的成功转型为例,阐述了建筑与公共艺术如何重塑城市。他强调,真正的城市复兴必须具有包容性,要关注城市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并修正了对贫民窟的认知:贫民窟本身不是罪孽深渊,而是城市不平等问题的集中体现。他提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真正关键,在于城市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并必须关注低收入者能否在这座城市继续立足。
他提出应实施“渐进式城市更新”,即“停止盲目竞逐摩天大楼”,通过将停车场改造为多功能空间等微更新方式,让公共空间产生社区价值。指出“底层空间才显得尤为重要”,要打造真实的“第三空间”作为除了家与办公室之外,能让人随心驻足的社会容器。
Srini R. Srinivasan还强调说:“让我们停止为功能而建造,开始为生活而营造。城市本质是人的居所,是我们共同的生活空间。与其建造纯粹商业导向的城市,不如创建真正以人为本的宜居之城。”
孙甘露、茅善玉讲述上海街区的发展故事
在最后的对话环节中,由澎湃新闻文娱中心总监石剑峰担任主持,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孙甘露与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茅善玉,两位沪上文化名家联袂讲述上海街区中独有的烟火日常与人文光影。
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孙甘露孙甘露认为,以前上海人的理想是居住在“闹中取静”的地方,这是上海做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很热闹的地方,它同时很繁华、很舒适、很便利。实际上上海的城市建设也是这样被建设起来的。通过空间、尺度、城市的规模,由此形成了街道、交通、城市的肌理,这些都将最终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
孙甘露提到上海浦江镇的意大利小城,他认为里面的建筑、街道设计很有意思,“这种风格和时代的风尚有关,要研究其背后的推动力,这同样也影响城市街区的改造。”
孙甘露还指出,上海的城市历史、今天的城市精神也要建立在一个新的叙事之上的,这个叙事是建立在对于自身的理解、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而且上海历来有非常开放的一面。“我们都在说海纳百川,这也是上海奔流不息、变动不居的重要因素,是上海向着世界性城市努力的可能性。”
茅善玉则从本土文化的角度阐述心目中的上海精神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她表示,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需要将人的更新和城市的更新同步。无论是人的精神面貌、文化传承,都应该跟着城市一起。城市更新不仅仅是造个高楼大厦,更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茅善玉她强调,在城市更新中,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并且留住上海的根。如今,很多人在用他想要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那么艺术家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艺术的用武之地不光在舞台上,也可以是舞台下,可以跟更多人有心灵沟通,通过艺术的媒介、舞台的媒介。沪剧是上海的本土文化,是上海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当各个层面上的更多人来关心它,那么上海的本土文化就在不断推进,将更好地保护这个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