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指尖一扎,通调全身!”在青岛市中医医院妇一科专家诊室门诊,青岛市中医医院妇一科副主任孙迎春的吴门手针疗法“圈粉”全年龄段患者,也让原本就“一号难求”的门诊预约更加火爆。
仅在方寸手掌之上,108个穴位如同“兵阵”排布,不同穴位的酸麻胀痛间,就能针对性调理全身病症,不少患者直呼“神奇”。从备孕妈妈的保胎需求、肿瘤患者的术后调理,到年轻人的内分泌调节、中老年人的慢病管理,吴门手针的火爆,恰恰印证了市民对多元化中医药服务的迫切需求。
这些患者口中的“神奇疗效”,并非孤立的诊疗案例,而是青岛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推进中,服务模式创新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青岛市探索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多业态中医药服务新模式,让中医药服务既“出圈”扩面,更“入心”惠民。
有广度:全周期服务在身边
从甲状腺结节经纯中医调理逐步缩小直至消失,到疑难罕见皮肤病因经典方药重获治愈希望;从全院覆盖的中医特色护理,到中西医协同破解危急重症难题——在青岛,中医药正以“治疑难、融各科、暖人心”的姿态,渗透到医疗服务的每个环节,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重要力量。
青岛市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科,便是这场“中医药赋能诊疗”的生动缩影。中医经典科主任赵英英回忆,一位7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此前被诊断出双腿患有罕见的皮肤淀粉样变,团队采用大柴胡汤调理血糖,配合麻杏苡甘汤治疗皮肤病,辅以针灸等疗法,一段时间后,患者不仅血糖指标控制理想、失眠消失,皮肤病变也开始消退,患者看到了治愈的希望,成为中医经典科的“忠实粉丝”。
“中医经典科只是一个起点,我们的目标是将中医经典思维辐射到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青岛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陆学超表示,如今,中医经典科已经开始辐射影响医院其他科室。肝胆外科、肛肠科等纯西医科室开始主动邀请中医经典科医生会诊,用中医的治疗方案解决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打嗝等问题。
今年8月,青岛市中医医院还开设中医非药物疗法中心,提供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等40余种非药物疗法,为广大患者打造方便快捷的一站式诊疗服务。“其他科室的医生只要开具中医治疗医嘱,患者就能直接到这里接受集中、规范的中医非药物疗法服务,极大提升了就医体验。”中医非药物疗法中心护士长、副主任护师王莉雪说。
“是你们不仅帮我们打败病魔,更让我们一家人深切体会到医者仁心的温度。”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西医结合科收到的这封感谢信成为了这一理念的生动佐证。
患者李女士因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合并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危急转院至此。中西医结合科团队随即制定了一套科学周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助其重获健康。“一方面,运用抗乙肝病毒、保肝、退黄等现代医学手段开展治疗;另一方面,结合中药复方内服,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为法,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从多个维度对病情进行干预。”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西医结合科兼科教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乔兵说。
作为山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培育单位,青岛市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单位,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实现所有临床科室中医医师全覆盖,推行中医经典、中医治未病、中医外治、中医康复、中医护理“五个全科化”服务模式,让患者在任何科室都能享受到中医药服务。
有深度:中医药服务零距离
“开方后不用等,过一段时间汤药就送上门,太方便了!”崂山区北宅街道居民张大爷说。他口中的“便捷”,来自崂山区智慧中药房的支撑。
“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结账后,电子处方会自动流转至智慧中药房,我们通过‘智能审方+人工复核’双重把关,再用智能药斗精准调剂、全自动煎药机煎煮,最后精准配送到家。”崂山区北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药事服务中心主任韩馨馨介绍,智慧中药房还开通了公众号溯源功能,患者点开就能看药材批号、煎药进度,甚至能看到调剂时的实拍图。
智慧中药房让“药”的配送更高效,而基层诊室里的中医医师,则让“医”的服务更精准。在崂山区,王女士12岁的女儿因患抽动症,给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影响,也让王女士一家陷入焦虑当中。
“孩子的病情一直牵动着我的心。当时,我刚刚在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疗法师资骨干培训中学习了颊针,我感觉会对她的抽动症有帮助。”崂山区北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主治医师陈朔介绍,他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在颈、背、腰、骶、头穴、上焦、中焦等与抽动症相关的穴位进行针刺,并根据病理靶点的变化,灵活调整针的方向和深度,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患者抽动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家门口有这样的好大夫,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让我们省心不少。”复诊时,王女士握着陈朔的手不住感慨。
基层医师的个体化诊疗解决了百姓“急难愁盼”,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则进一步将中医药关怀延伸到日常健康管理,让“贴心服务”覆盖更多家庭。
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中医医师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组建一名中医医师、一名西医医师和多位护士组成的“1+1+N”杏林服务团队3个,将中医适宜技术、中医体质辨识、慢病管理中医药指导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础包,使所有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享受到中医药服务。同时针对睡眠障碍、肥胖、亚健康人群等特定人群推出个性化家医签约服务包,为家医签约居民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诊疗服务。
有温度:延伸服务暖人心
“献血后喝了杯桂圆红枣枸杞茶,还拿到了体质调养方案,这服务太贴心了!”在青岛市中心血站,刚完成献血的市民王女士拿着中医体质辨识报告说。
“这是青岛市中医药强市‘揭榜挂帅’重点项目——青岛市献血者中医健康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的生动实践,精准契合献血者日常养生的核心需求。”青岛市中心血站机采部主任范丽莉介绍,目前,血站已为1100余位献血者进行了体质辨识及调养指导。
这种温暖,更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城阳区国学公园中心广场上,数名身着统一练功服的社区中老年居民神情专注,正跟随教练的指引,缓缓起势,在一招一式中感受着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的独特魅力。
八段锦在青岛迅速“出圈”,不仅是一项健身运动的推广,更是青岛市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抓手,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进群众生活的生动写照。
清晨的公园广场上,中老年人伴着晨光舒展肢体;企业的午休时间,上班族组团练起简易招式;学校的课间操时段,孩子们跟着老师认真模仿;社区活动室里,邻里围坐学习动作要领……如今,习练八段锦早已成为当地群众追捧的健康新风尚,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习练者的身影。作为中医药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八段锦凭借易教易学、老少咸宜的优势,借助“五进”(进企业、进机关、进基层、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全面铺开,青岛市累计培育师资骨干2000余名,吸引148万人次群众主动参与习练。
不仅如此,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上海医药集团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一园一馆”——炎黄易医园和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专题创设了“学做健康八段锦”“火眼金睛识本草”“端午香囊DIY”等一系列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让中小学生感受和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汲取生活中的中医药养生保健常识。
2020年以来,上药国风与世界知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合作连续五年开展“青岛谭盾音药周”,更是成为企业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大亮点。如今,谭盾音药周不仅成为青岛打造“音乐之岛”城市名片的精神图腾,更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健康促进模式——让每个浸润在乐声中的市民,都能在艺术共鸣中实现身心和合,让整座城市在文化滋养中焕发健康活力。
从诊室到社区,从医院到血站,从诊疗到养生,青岛中医药服务的“出圈”,靠的是覆盖全周期的广度;“入心”,凭的是扎根基层的深度和贴近群众的温度。
如今,青岛市正持续织密服务网络、做深专家下沉、做暖延伸服务,让中医药成为群众健康最温暖的守护,书写中医药强市建设的“青岛样板”。(本报记者 张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