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张志峰)
自谷歌在2012年发布首款智能眼镜原型并引发全球瞩目以来,AI眼镜的普及之路已超过10年。然而,概念的热度并未如期转化为大众的日常应用,续航、舒适度和交互效率等核心痛点始终是横亘在行业面前的挑战。
"之前试过Meta在内的很多AI眼镜,稍微戴一会都会把鼻梁压得特别不舒服,时不时要推一下它还总往下滑,我不得不找人定做鼻梁贴来缓解,但还是治标不治本。"知名数码UP何同学对于AI眼镜体验不佳的吐槽,或许也是这款横空出世新"玩具"难以被大众接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今天戴了夸克眼镜一整天,一次都没调整过,它都在牢牢卡在耳朵上,而且鼻梁没有任何不适感。"阿里智能终端产品负责人晋显在夸克AI眼镜新品发布会上,引用实测体验凸显产品舒适性。
这或许也是何同学愿意称之为"目前见过最好用AI眼镜"的原因之一。
11月27日,阿里巴巴正式推出夸克AI眼镜两大系列六款单品,以"超强舒适性、换电方案解决续航痛点、专属优化千问模型+阿里生态"为特点,在硬件创新与场景落地层面实现突破,也让XREAL、Rokid、小米、雷鸟、李未可、Meta等竞品共同耕耘的AR赛道,正式进入从能用到好用的深水区。
三个“王炸”?
“AI眼镜是真正开启AI时代人机交互革命的智能设备,其重要性不亚于手机。其佩戴时长与使用习惯绑定紧密,能捕捉80%以上人体感官输入,是手机无法替代的‘感官中枢’,可满足‘随时随地开口即用’的AI助理需求。”这是阿里集团副总裁、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在发布会伊始就抛出的观点,也是谷歌此前的宣传点。
但目前AI眼镜行业整体的痛点是:续航短、舒适度差、响应慢。这就与这类产品诞生之初,人们对其期待完全相背,大量用户在体验过一次之后,迅速被劝退,更多消费者将之视为“尝鲜品”,尝鲜过后大概率就丢在柜子里吃灰,别说手机之类的必需品,即便耳机、手环之类的穿戴设备,都远远无法替代。
在夸克AI眼镜的产品思路中,"佩戴舒适度"被放在设计的首位。"舒适的标准不该由工程师定义,而应该由人的感受定义。"晋显强调,团队通过自研创新架构实现元器件极致小型化,将镜腿做到7.5mm的纤细尺寸,更突破性采用后置配重设计让重心后倾。
何同学的体验则从用户视角印证了这份舒适:“对比之前戴过的产品,夸克眼镜完全不会压鼻梁,重心很稳,戴久了也没有酸胀感,终于不用再依赖鼻梁贴了。”这种“配饰级”的佩戴体验,是AI眼镜从“偶尔使用的科技玩具”向“日常离不开的随身设备”转变的基础条件。
续航焦虑则是夸克AI眼镜重点攻克的另一大行业难题。
其创新的双电池可换电方案给出了现阶段最优解——用户无需等待漫长充电,也不用一直在眼镜腿上连着充电线。取下低电量电池更换新电池即可瞬间“满血复活”,配合高通骁龙A1+低功耗协处理器的双芯架构,从硬件层面实现功耗精准控制,彻底告别“出门不敢用、用着总担心没电”的尴尬。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镜腿末端一个用来安装可拆卸电池包,另一个用来安装备用电池+芯片,导致整个机身没有type-c充电接口,需要搭配眼镜盒,或者独立电池包,再或者外接c口转换接头来充电。当然,这也并不能掩盖其可拆卸充电方案的优越性。
在核心功能上,夸克AI眼镜还实现了多项体验升级:双显双光机方案搭配一体化近视镜片,解决了单目显示的视觉疲劳问题;0.6秒极速抓拍、3K超清直出的拍摄能力,配合双重防抖技术成为第一视角记录神器。
而这一切硬件创新的背后,是“阿里千问大模型+端云协同”构建的核心智能基座。
晋显强调,与多数竞品采用通用开源模型不同,夸克搭载的千问大模型是经过阿里专属调教与场景化优化的闭源模型,能更精准理解中文语境与用户需求,再结合阿里云稳定算力支撑,其端侧响应速度较通用模型提升30%,真正让“随时随地开口即用、精准高效办事”的AI助理体验落地。
相较于硬件创新,“阿里生态+专属优化千问大模型”的深度融合更是夸克AI眼镜的差异化王牌,也是其区别于纯硬件厂商的核心竞争力。
闭源特性保障了阿里专属调教的独占性,使其能深度适配阿里生态,进而形成专属服务逻辑——用户佩戴夸克AI眼镜,无需跳转APP即可完成支付宝扫码支付、高德地图实时导航指引、淘宝商品拍立淘比价等高频操作。
在阿里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看来,千问大模型在不久的将来,还将根据每位用户使用习惯,主动预判其需求:在常去的咖啡店附近会自动弹出会员码,通勤路上会提前推送路况提醒;在陌生商圈询问“附近有哪些川菜馆”,眼镜会直接显示周边餐厅信息并同步导航路线;购物时对着商品说出“帮我看看性价比”,便会自动关联淘宝用户评价与价格走势。
这种“硬件承载体验、生态释放价值、AI提升效率”的模式,正是吴嘉口中“AI眼镜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能聊天,而是能办事”,而专属优化的闭源千问大模型,是实现这一竞争力的核心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适配不同消费者不同场景等需求,夸克这次一口气发布了6款不同外观、不同配置的产品,1899元的亲民起售价,让这一生态优势触达更多普通消费者。
多路线百花齐放
在吴嘉的愿景中,未来的每一副眼镜都是AI眼镜,人人都需要一副AI眼镜。
基于这种判断,宋刚表示,它既是下一代移动终端的入口,也是人机交互变革的中心,是未来最有机会挑战手机的设备,因此夸克AI眼镜在阿里的战略层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阿里对其投入是全方位的,这是夸克AI眼镜要做全栈自研的基础。
不过,当前AI眼镜市场已形成明显的阵营分化,夸克的入场让原本以硬件参数比拼为主的竞争,转向了“生态+体验”的综合较量。
从主流竞品来看,各家的优劣势与战略方向呈现鲜明差异。
XREAL与雷鸟作为“AR眼镜四小龙”的代表,也是安卓生态的先行者,将核心精力放在生态适配与显示技术升级上。XREAL与谷歌合作推出的Project Aura,搭载Android XR操作系统,实现了安卓应用的跨设备兼容,其自主研发的X1S空间计算芯片在空间定位上表现突出;雷鸟X3 Pro则通过“RayNeo AR应用虚拟机”,直接支持飞书、小红书等30余款主流APP,Micro LED技术的应用让其光机体积较前代缩小40%。
Rokid凭借与谷歌合作的Rokid Station全球版,在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其经谷歌认证的AR版Android TV设备,可直接下载YouTube、Disney+等海外主流应用,全球化生态适配是其核心优势。但在国内市场,其硬件设计虽轻薄便携,却因缺乏本土互联网巨头的生态支撑,在支付、生活服务等高频场景的落地性上稍显不足。
Meta作为高端市场的技术探索者,以Quest系列主攻高端VR/AR融合市场,其在手势交互、沉浸式体验上的技术积累领先行业,高通最新推出的Snapdragon AR1+ Gen 1芯片也优先为其提供支持。但Meta的短板在于消费级场景的落地滞后,且其生态系统与国内应用的兼容性较差,较高的定价(旗舰机型约2000美元)也限制了其在大众市场的渗透。
在宋刚看来,夸克AI眼镜的核心优势并非单一参数领先,而是围绕用户核心痛点构建的“舒适度-续航-专属AI生态”三维竞争力。
三座大山:交互、生态与硬件瓶颈
AI眼镜所带来的更深远的变革,在于核心智能终端的角色转换。
尽管不同品牌在现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吴嘉提出的“眼镜将成为捕捉80%以上人体感官输入的感官中枢”,与雷鸟CEO李宏伟“AR眼镜是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的判断形成呼应。
随着技术的成熟,AI眼镜从“手机附属品”向“独立智能终端”转型,早已成为行业共识。
不过,这场AI革命仍面临多重挑战。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AI眼镜要替代手机,需解决三大问题:交互效率(当前手势、语音操作处理复杂任务仍不及屏幕)、内容生态(专属AR应用占比不足10%)、硬件瓶颈(高密度电池与高透过率玻璃材料待突破)。
内容生态方面不必多说,谷歌生态与阿里、腾讯在内的中国大厂之间,苹果与安卓、鸿蒙之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交互效率瓶颈,本质是“自然交互需求”与“精准控制能力”之间的失衡。
当前主流的手势、语音、眼动追踪等交互方式,在处理简单指令时表现尚可,但面对复杂任务时便暴露明显短板——这并非单一技术的缺陷,而是交互逻辑与人体习惯的适配难题。
即便最简单的语音交互,尽管科大讯飞、百度等企业已将语音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但在嘈杂环境中(如地铁、商场),背景噪音会导致识别误差陡增;更关键的是,语音指令的“单线程属性”无法匹配多任务操作需求——当用户需要同时编辑文档、回复消息、调整界面大小时,连续的语音指令会陷入混乱,而手机的触控操作则可通过多指协同实现并行处理。
一向被科技发烧友视作交互先驱的Meta,也难免在新品发布会现场“翻车”的尴尬:马克·扎克伯格演示手势操控虚拟键盘时,多次出现指令误判,简单的字母输入需反复修正,这与手机触控的即时反馈形成鲜明对比。
更为高阶的眼动追踪与手势识别的融合,虽被视为突破方向,面临的技术瓶颈也更大。眼动追踪依赖红外传感器捕捉眼球运动,却容易受光线变化、佩戴位置偏移影响;手势识别则需通过摄像头实时解析手部动作,在快速操作或手部遮挡时,容易出现轨迹断裂。更重要的是,人体的自然动作存在“模糊性”——同样的抬手动作,可能是想点击图标,也可能是调整眼镜位置,AI尚难以精准区分这种“意图模糊”的行为。
Meta等品牌尝试引入肌电传感器,通过捕捉手臂肌肉电信号预判动作,但这种侵入式设备又违背了AI眼镜“轻量化”的核心诉求。
相较于生态、交互方面,硬件瓶颈则更像是AI眼镜的“物理枷锁”,集中体现在能量供给、显示效果、算力支撑三大维度,三者相互制约形成恶性循环——要提升显示效果就需更强算力,更强算力必然增加功耗,而功耗提升又与轻量化需求背道而驰。
以全彩显示为例,即便在这一代产品上没有使用全彩显示方案的夸克AI眼镜,也不得不承认会是未来攻克和发展主流方向。“但目前显示硬件的条件尚不成熟,带来的沉浸式体验、透光性都不好,这是急不来的。”宋刚表示。
在行业看来,高透过率玻璃是保障AR“虚实融合”效果的核心,其透光率需达到85%以上才能避免画面失真,但当前主流产品的透光率多在70%-80%之间,且透光率提升与显示清晰度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增加玻璃透光率会导致显示亮度下降,而提升亮度又会加剧功耗。
全彩显示技术的发展更显艰难:雷鸟采用的Micro-OLED技术虽能实现高分辨率,但屏幕尺寸受限导致视野角不足30度;Meta的Pancake光学方案虽扩大了视野角,却存在色彩偏差问题,红色显示容易出现失真。
更关键的是,这些技术方案的成本极高。一款搭载全彩显示的中高端AI眼镜,仅光学组件成本就占总成本的40%以上,直接推高产品售价至万元左右,远超普通消费者的接受范围。
对于行业未来,宋刚持开放态度:“中国市场的AI驱动模式已实现对海外产品的弯道超车,这个市场足够容纳多元玩家。”当每一次硬件创新都能精准命中用户痛点,当持续优化的AI能力与生态价值深度绑定,AR眼镜距离吴嘉“未来每一副眼镜都会是AI眼镜”的愿景便更近一步。届时,下一代计算平台可能不在我们的手里,而在我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