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商报
杭
州
好
人
2024年8月10日,是章荣瑛从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艺术体操教练岗位上退休的第二年。这一天,对她来说既紧张又兴奋。当天晚上,由她和同事发掘、培养并输送到国家队的运动员王澜静,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得了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冠军。这是中国队在该项目收获的首枚奥运金牌,也是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章荣瑛(右)
0
1
“用‘星探’意识找苗子”
2010年,章荣瑛和邓婉婕到西湖区闻裕顺幼儿园找苗子,一眼就相中了王澜静。章荣瑛回忆,当年只有5岁的王澜静不但长得漂亮,看起来特别有灵气,还是天鹅颈、纤臂、长腿,身体比例很适合练艺术体操。
“找苗子”是章荣瑛的教练生涯中经常要做的事。
1987年,她进入陈经纶体育学校担任艺术体操教练,当时的杭州市乃至浙江省艺术体操项目刚成立不久,面临运动员未参加过艺术体操赛事的困境,就连招生也不容易。对于从小练习体操,大学才转向艺术体操专业的章荣瑛而言,艺术体操教练之路也非坦途。
艺术体操的“招生难”问题必须解决。去学校发的招生单很难让家长们真正了解这项运动,导致到体校报名的人少之又少,碰到好苗子的几率更是微乎其微。不能把人吸引进来,就只有自己走出去,靠教练的“星探”意识去发掘好苗子。
在一次次的“找苗子”过程中,章荣瑛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她说:“幼儿园中班就可以开始从事艺术体操训练。体型要求是四肢修长、动作协调。跟同龄人相比,要整体纤瘦,个子高挑。”
0
2
“拿金牌是教练的职责”
每一位登上国际赛场的运动健儿,都期盼着五星红旗能在赛场上空飘扬,这种扎根在心底的使命感、与祖国血脉相连的荣誉感,支撑着体操运动员每一次精准控制和完美落地。当王澜静和队友夺冠时,章荣瑛说:这不仅是创造了中国艺术体操的历史,也是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夙愿。
很多人用金牌数量来衡量教练的成绩,但章荣瑛认为,帮助运动员拿金牌只是教练的职责所在。
体校的艺术体操项目成立后,章荣瑛和同伴们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蓄力期,但他们不气馁也不放弃。
章荣瑛说:“有的运动员身体协调性好,可一拿到器械就不知道怎么表现,而有的运动员却相反,她可能身体协调性并不是很好,但一拿上器械,就像换了一个人,非常有表现力。”
在日常训练中,她坚持科学训练、因材施教,根据队员的年龄和基础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她给每个队员编排的技术动作都尽量与技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力求突出运动员的“专项特点”和“个体特征”,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
1993年,体校培养的运动员沈瑾获得全国艺术体操青少年全能冠军,使教练章荣瑛信心大增。此后,她培养的运动员拿的金牌越来越多。由她带队参加的历届浙江省运动会艺术体操比赛中,她带出来的队员获得金牌的数量甚至占比赛设置金牌总数的50%以上,始终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执教38年,她为国家队、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了王澜静、张玲、鲍雨晴、蒋颖妍等44名优秀专项人才。其中15人进入国家队、4人获国际运动健将称号、23人获国家运动健将称号。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比赛中获得金牌4枚,亚洲锦标赛获得金牌13枚,全国比赛获得金牌百余枚。
0
3
“育人是教练的使命”
在运动员们眼中,章荣瑛既是严师,又是慈母。而在章荣瑛看来,育人才是教练的使命。
早期时,孩子们都住校。章荣瑛凌晨5点多就起床,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出早操,带领她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很多孩子刚开始练的时候觉得苦、想放弃。章荣瑛耐心教导,一遍遍鼓励,让孩子们从艺术体操训练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训练艺术体操。
她还要经常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们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中看到前景。她常对家长说的一句话是:“人人都可以去学校读书,但不是人人都适合练艺术体操。既然孩子适合,何不让她试试,给孩子的未来多一种可能。”
章荣瑛还以身作则告诉孩子和家长们何为“坚持”。她放弃了数不清的休息时间,每周带队训练六天以上,寒暑假和节假日从不间断,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曾有人问她这么多年只干一件事,不觉得枯燥吗?章荣瑛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在追梦也在筑梦。”筑梦的过程,是她为热爱的体育事业奉献的过程,也是为祖国培养一代代运动健儿的过程。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值班编辑:陈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