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残疾人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中国残疾人事业先行者邓朴方先生这句朴素的话语,揭示了如何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残疾人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残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要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为新时代残疾人事业指明了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在“深刻了解”与“准确知道”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路径。
一、“五到”理念:从“不知道”到“知道”的实践阶梯
要解决“不了解”和“不知道”的问题,需要一套系统的实践方法论。我们在基层工作中总结提炼的“看到、知道、帮到、学到、同道”理念,正是构建新时代残疾人观的逻辑阶梯。
“看到”是打破无视的前提。它要求社会以平等的目光,正视并承认残疾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平等成员。这是尊重生命的起点,是打破隔离的第一步。
“知道”是消除误解的基础。它要求我们超越表象,用科学与共情去深入了解残疾的多元成因、各类别的特点以及社会障碍的真实所在。从理解“残疾”是损伤与社会障碍共同作用的结果,到知晓残疾人的独特需求,“知道”是以理性认知取代盲目偏见,为精准服务与社会支持奠定基石。
“帮到”是精准赋能的支持。其最高境界是“赋能”而非“替代”。正如递上一根盲杖,让他能自主探索世界;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岗位,让他能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授人以渔”的“帮到”,旨在恢复和增强个体对生活的掌控感与尊严。
“学到”是价值重构的升华。残疾人并非单纯的受助者,他们更是生命的教师、精神的富矿。从他们身上,大家能学到超越常人的专注、应对逆境的坚韧与生命的纯粹。这种“学到”,是实现从俯视到平视的根本转变,是对生命多样性的礼赞。
“同道”是融合共生的归宿。它意味着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是共同走在社会发展大道上的“我们”。“同道”,标志着生命的共融,一个真正包容的社会共同体由此诞生。
二、“残健互助”:实现“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残疾人状况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判断。我们清醒地看到,残疾人仍然是一个人数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关心的困难群体,总体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的目标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挑战。在“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仍将是残疾人事业的优先任务。
当然,我们更要看到,残疾人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的群体,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和发展需求。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基于此,我们提出将“残健互助”作为实现“残健融合”、促进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核心路径。
“互助”一词,核心在于“相互”。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单向施予的关系,构建了一种基于平等、尊重和优势互补的“双向奔赴”关系。这种关系的正确认知是: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与“短”。
互助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平等机制。互助,从起点上就确认了彼此的平等地位。双方都是价值的创造者与贡献者,尊严在彼此成就中得到共同维护,为实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注入平等内核。
互助是推动全面发展的关键动能。只有在互助的协作场景中,这些优势才能被真正激活。听障人士的视觉优势、阿斯伯格人士的规则恪守、肢体障碍者的坚韧品格,都是社会发展所需的宝贵资源。互助,为残疾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三、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向互助共融的未来
从“五到”的价值引领,到“互助”的路径选择,其最终目标正是响应国家号召,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要求我们的政策设计、社会服务、文化建设都贯穿这一主线——在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同时,更要致力于搭建无数个能够让优势得以展示、价值得以交换的互助平台。
在实践中,无论是“蓝灯暖星”就业基地内不同能力的碰撞,还是“蓝灯暖社”社区邻里间的结对互动,都在生动演绎着互助带来的温暖与活力。我们坚信,当互助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动自觉时,残疾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便将拥有更深厚的社会土壤,残疾人事业的现代化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写下更温暖的注脚。
(作者系西乡塘区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
上一篇:从“纸上”到“账上”的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