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喜迎丰收。
省农担公司客户经理尽职调研,助农成长。
走村入户,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粮食丰收,颗粒归仓。
科技金融助力农民增产又增收。骆晓生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先后出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关于切实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的粮食安全政策保障网。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将粮食安全纳入全省发展全局,以政策为基石、科技为引擎、金融为“活水”,系统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在守护陇原粮仓的队伍中,有一支专门给农业产业“输血”的“主力军”——甘肃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农担公司”)。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机构,省农担公司始终坚守“为农、惠农、不脱农”初心,走好“财政撬动金融、金融赋能三农”路径,按照全国农担体系“担保助粮行动”和全省春耕备耕部署安排,实实在在帮全省农民群众解决难题。
成立9年来,省农担公司取得了亮眼成绩:累计为全省4.6万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超236亿元,其中粮食生产及产业链相关贷款占比达68%,有效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难题。凭着这份实打实的成绩,自2019年以来,省农担公司已经4次荣获“省长金融奖”,充分彰显了政策性担保机构服务“三农”的骨干支撑作用,成为筑牢陇原粮食安全屏障的重要金融力量,助力全省稳住粮食生产、壮大农业产业,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守住百姓“米袋子”“菜篮子”。
财政金融聚合力
协同支农破瓶颈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分散化、小规模小农经营,逐步向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生产经营规模持续扩大,对资金的需求呈现规模化、常态化增长态势。但农业领域普遍存在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要求。同时,农业信贷具有单笔额度小、运营成本高、收益回报不平衡的特点,导致传统商业银行、商业性担保机构支农内生动力不足,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际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面对传统财政补贴效能逐步减弱、农村金融供需失衡、金融机构支农动力不足等现实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三农”工作全局,作出财政支农方式改革创新的战略部署,明确由财政出资设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积极构建“财政撬动金融、金融赋能‘三农’”的良性循环机制,打通金融资源流向农业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省农担公司紧紧围绕全省“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聚焦粮食生产核心领域,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增信、分险、赋能”的杠杆放大作用,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持续稳定投入农业领域,实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这种“财政资金引导+担保增信赋能+银行贷款投放”的协同支农模式,推动财政支农从“输血式”直接补贴向“造血式”金融赋能转变。通过与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银担合作机制,实现业务系统直连、风险共担,显著提升了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省农担公司已与全省20余家银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合作网点覆盖所有县域,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支农金融服务网络,为粮食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锚定农时强保障
资金直达田野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时不等人,资金保障是关键。省农担公司始终坚守政策性定位,紧扣春耕备耕、三夏生产、秋收秋种等关键节点,以“提前布局、精准对接、快速响应”的服务节奏,让资金跟着农时走、服务围着农田转,为全省粮食稳产保供注入强劲动力。
在张掖市甘州区,党员种植户崔晋的转型故事颇具代表性。2019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玉米种植及农机作业服务。过程中,他深知传统小规模种植难以形成效益,但扩大规模又因缺乏抵押物遭遇“融资难”难题。2024年春种前夕,正当崔晋因资金短缺无法推进种植计划时,在农担合作客户推荐下,他联系上了省农担公司,依托农担担保增信,从银行获得贷款,成功流转土地,将玉米种植规模扩大至3000亩,并购置了大型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先进设备,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人工成本降低40%以上。
“自己富不算富,带动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的富。”随着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崔晋主动扛起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的责任。他组织农户统一采购农资,降低农户采购成本15%;春种秋收关键期提供农机服务,破解小农户劳动力不足、机械化水平低的难题;面对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凭借自身渠道资源帮助农户拓宽销路、稳定售价。在他的带动下,周边200余户小农户种粮收益持续增长,当地玉米种植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
崔晋的案例是省农担公司服务“三农”、助农成长路上的一个缩影。马铃薯作为甘肃特色粮食作物,是张掖地区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张掖市民乐县马铃薯种植户韩福卿拥有6年马铃薯种植经验。6年来,他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下游订单持续增长,但因经营及信贷历史不足,多次被银行拒贷,陷入“有订单无资金”的困难境地。2023年12月,在当地农资经销会上,省农担公司工作人员现场宣传的信贷担保政策让他看到了希望。
了解了省农担公司的相关助农政策后,韩福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提交了贷款申请。不料省农担公司通过简化审批流程、优化风控模型,仅用15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尽职调查与审批,为其对接银行,通过线上“交农e贷”授信240万元,贷款利率仅3.45%,远低于同期其他商业贷款的平均水平。充足的资金支持让韩福卿底气十足,2024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增至4380亩,圆满完成订单任务。2025年,省农担公司根据其经营状况与信用记录,进一步将授信额度提升至300万元,利率降至3.0%,助力其种植面积扩大至5745亩。如今,韩福卿的种植基地不仅实现年纯收入超400万元,还为周边乡镇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带动300余户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在武威市,玉米种植户胡宏科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多年来,他深耕农业,积累了丰富的玉米种植经验,但受种植成本上涨影响,资金短缺问题突出,种植规模一度受限。省农担公司武威运营中心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服务,为其提供政策性贷款担保,有效解决了融资难题。目前,胡宏科已将种植面积从500亩扩大到2000亩,年收入增长超百万元。“省农担公司的担保就像及时雨,让我敢想敢干。”胡宏科的感慨道出了众多种粮大户的心声。
今年以来,省农担公司武威运营中心已累计服务玉米种植客户1709户、担保金额6.2亿元。在全省范围内,仅粮食种植环节累计提供担保贷款超120亿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引进先进农机设备、推广绿色种植技术,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提供了有力支撑。
“链”式服务促发展
激活产业新动能
粮食安全不仅要“种得出、收得上”,更要“储得好、加得精、卖得远”。省农担公司打破“只盯种植环节”的局限,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粮食生产、储运、加工、销售全链条,以“链式担保”推动产业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升级,助力甘肃粮食产业全链条提质增效。
镇原县作为庆阳市粮食主产区,玉米、小麦等作物种植是当地农民的“钱袋子”。随着国家粮食种植补贴政策落地,农户种粮积极性高涨,但粮食购销环节的资金梗阻制约着产业发展。在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经营粮食购销19年的朱来幸,虽经营年限长、购销渠道稳定,利润均沉淀于库存粮食,但因缺乏房产等固定资产担保,常年无法获得银行大额贷款,自身经营规模难以扩大。
2023年6月,省农担公司庆阳运营中心接到中国农业银行推荐后,立即对朱来幸的经营情况开展现场尽调,创新采用“库存粮食+经营流水”的授信评估模式,认定其具备良好还款能力。运营中心随即启动快速审批流程,当月就为其投放200万元担保贷款,彻底解决了流动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拿到贷款后,朱来幸扩大了收购网点,提高了收购价格,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卖粮,每亩粮食可多增收50元至80元。
以朱来幸的案例为切入点,庆阳运营中心进一步深挖庆阳市粮食产供销环节的资金需求,牵头制定《庆阳市粮食购销产业集群融资担保金融服务方案》,整合线上线下、“加油贷”等多元产品,为不同规模的购销主体定制融资方案。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粮食产业链担保贷款9600余万元,通过农担资金的“杠杆效应”,盘活了当地粮食购销市场,降低了流通成本,赢得了农户与经营主体的广泛认可。
庆阳市宁县中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6000亩种植基地和50余台农业机械,曾长期受困于“种粮卖粮”的初级模式,面临农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的困境。2024年,合作社法人张占忠决心延伸产业链,布局油菜籽、小麦深加工,打造“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但原料收购、车间运营、品牌推广的大额资金需求,让转型计划一度搁浅。
庆阳运营中心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调研,精准识别合作社“流动资金占用大、回款周期长”的融资痛点,迅速制定担保方案。在农担增信支持下,宁县农村合作银行向合作社发放300万元“农担贷”,一举化解了资金瓶颈。如今,中泰合作社的榨油车间、面粉加工车间机械高效运转,产出的“早胜塬”牌菜籽油、面粉通过“中泰老张”直播间走向全国,线上销售额占比达30%,实现了从“初级农产品”到“品牌化商品”的跨越,产品附加值提升2—3倍,联农带农能力显著增强,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
立足振兴新目标
擘画农担新蓝图
仓廪实,天下安。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甘肃粮食安全保障工作面临新的更高要求。省农担公司作为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机构,将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立足自身职能定位,进一步强化金融支农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聚焦产业升级,加大粮食安全保障力度。公司将持续强化粮食生产环节保障,重点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油单产提升和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现有“农担贷”“交农e贷”等产品,根据粮食生产成本变化动态调整贷款额度,将单个经营主体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300万元,担保费率保持在0.5%以下的优惠水平。针对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发展等新需求,研发新产品,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与设备,提升粮食生产质量与效益。
创新产业链金融,助力粮食产业延伸发展。公司将围绕收储、加工、销售等环节加大担保支持,助力收储企业建设现代化仓储设施和烘干中心,支持加工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扶持贸易企业拓展线上线下市场、创新销售模式。重点支持马铃薯、玉米、小麦等优势粮食作物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的粮食品牌,推动粮食产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效益优势”转变。
强化风险防控,保障粮食产业健康发展。公司将持续深化多方合作分担风险,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将银担风险分担比例稳定在合理区间,争取更多财政风险补偿金的注入。健全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事前加强担保项目尽职调查,严格审核借款人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及项目可行性,重点关注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风险因素;事中强化担保资金使用监控,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资金流向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化解潜在风险;事后完善风险处置机制,对逾期项目采取分类处置、有效催收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构建协同机制,凝聚支农惠农强大合力。公司将深化与政府部门合作,主动对接财政、农业农村、粮食等部门,精准把握政策导向与工作重点,深度融入地方粮食安全工作规划,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等支持,共同推进粮食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保障。参与制定全省农业融资担保支持粮食安全的专项政策,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农担增信、银行放贷、主体受益”的良性循环。同时,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粮食行业协会、农业协会等组织的协作,借助其资源优势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收集企业需求。
省农担公司始终以“资金跟着农时走、服务围着农田转”的责任担当,将金融“活水”精准注入粮食生产全链条——从种植环节的规模扩张、机械升级,到储运环节的库存盘活、成本降低,再到加工销售环节的品牌打造、附加值提升,每一笔担保贷款都成为种粮户的“定心丸”、产业链的“催化剂”。
站在新的起点,省农担公司将继续紧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甘肃农业强省建设目标,以“链式担保”激活产业动能,以创新产品回应需求变化,以风险防控守护资金安全,用金融力量让种粮户“敢想敢干”、让产业链“强筋壮骨”,始终做粮食安全的“守护者”、乡村振兴的“推动者”,用金融担当书写“仓廪实、天下安”的甘肃答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下一篇:厚植生态底色,河北向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