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大学校史馆里,一个装着泥土的小红布包静静陈列。1981年,70岁的中国生态农业奠基人叶谦吉,把西南大学共青团花园的泥土分装进6个布包,送给他最后一届研究生,附信里写道:“祖国母校共青团花园中百花树下的泥土,恋之爱之,勿违、勿失。”
这包带着谆谆教诲的泥土,成为西南大学最珍贵的精神信物。时至今日,西南大学在育人实践中始终扎根泥土、拥抱大地。一代代西南大学学子在志愿服务、农耕实践、理论传播中“墩苗壮骨”,在希望的田野中积蓄青春之力。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这是西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保持27年的初心。1998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前身——记者注)成为首批开展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高校之一。彭文波、代学武、陈怀东、刘彬4名学生背上行囊,组成西南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支教。此后的27年,369名学生传递接力棒,奔赴重庆、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履行青春之约。
西南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雅舒就是这场接力中的新成员。去年9月,李雅舒走上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的讲台,担任科学课教师。
李雅舒将编程课引进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从学生们爱玩的游戏出发,带领他们了解“游戏背后的编程秘密”,从最基础的“拖积木”学起,到亲手创作出一个个小游戏。“电脑不就是打游戏吗?”一些缺少陪伴、沉迷网络的孩子向她表达困惑。“电脑绝不只是游戏的载体,不是游戏机,而是一个改造世界的工具。”她说。
课堂之外,李雅舒是孩子们的“暖心姐姐”。陪留守儿童聊天、辅导作业,给家庭困难的孩子送去文具。“支教不只是教书,更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爱。”李雅舒说。
在西南大学,和李雅舒有着一样志愿服务经历的青年学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小兰”。每年1万余名“西小兰”奔赴全国28个省市的150余个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西南大学学生们的“大学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这句话一直是西南大学法学院2024级学生张婉莹的座右铭。
虽然是法学生,张婉莹的身影多次出现在西南大学“种子梦想·劳动启航”农耕劳动教育多场活动中。她和来自不同学院、附属中小学的师生一起,在西南大学厚艺园劳动实践基地开辟苗圃、种瓜种菜。
“破土、扶苗、栽种、浇水,在这些劳动中的真实互动,让‘团结的种子’生根发芽。”张婉莹说,她所在的团支部有多名转专业的同学,大家通过一起劳动融合成一个新集体。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表示,学校农业教育底蕴深厚,走出了袁隆平、吴明珠等农科巨匠,一代又一代西南大学人毕生服务“三农”,崇尚劳动、躬身实践已然成为血脉中不变的基因。学校通过举办农耕劳动实践教育类活动,将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结合,力求为青年学生搭建服务社会的实践平台。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西南大学以农耕、园艺、食育、科普四大模块构建沉浸式实践育人场景。西南大学每年组织近万名学生到田间地头、乡村农户开展调查研究、支教支农、政策宣讲等多种方式的劳动实践。
“海拔4800米的怒江源头,老师们跪在冰河里采样4小时;嘉陵江汛期的暴雨夜,师兄们用身体护住濒危鱼苗运输箱。”在西南大学“香樟领航·青春有理”理论宣讲大赛现场,来自西南大学水产学院的学生王文洁和谢子言讲述了“水产人”保护长江生物的故事。
“香樟领航·青春有理”是西南大学团委打造的青年宣讲品牌活动之一。近年来,西南大学以“香樟强基工程”为牵引,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青年学习生活全过程,让理论宣讲大赛成为展现学子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思政课堂”。
例如,把“长江共抓大保护”这一理念通过大学生的创意视角呈现。王文洁扮演从《水经注》中走来的古人,以考据记录的方式默默守护着江河;谢子言本色出演水产专业大学生,代表年轻一代“长江守护人”。
“我们想传递的是关于生命如何在艰难中坚韧、在变迁中繁盛的力量。”王文洁说,在准备的过程中,她们从长江生物中看到了生命面对环境变化时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因此为作品起了一个略带诗意的标题——《向生命学习生命》。
这种由观察和实践得来的精神领悟,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传递。在四川宜宾,王文洁走进“长江大保护”一线——三江口地区,顶着40摄氏度高温在长江滩涂开展生态保护活动。
用“青年话”引起青年共鸣,用“青年味”让青年产生共振。西南大学培育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学生公共政策宣讲团、中国故事双语宣讲团等数支特色宣讲团,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
责任编辑:陈卓,惠滢,陈鼎
流程编辑:罗征
原标题:西南大学学生在实践中“墩苗壮骨”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