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预审IPO)
文/瑞财经 吴文婷
顶级学霸回国搞事情,公司营收三年翻8倍。
2000年,年仅30岁的胡朝阳清华博士毕业,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他坚定高速光通信技术是实现大带宽的技术路径,全心致力于高速光电子集成芯片及器件的研究。
期间,胡朝阳曾任职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光电子研究团队及在多家美国知名光通信企业担任产品开发主要技术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逾50篇,其中40余篇被SCI收录,获得5项美国专利授权和数十项中国/国际专利授权。
2011年,胡朝阳选择回国圆了自己的创业梦,即创办了北京海光芯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光芯正”)。
公司成立后,吸引了大批人才,截至2025年6月30日,拥有101名研发人员。近年来,营收规模加速走高,三年翻了8倍。
如今,海光芯正冲刺港交所。
01
营收三年翻8倍
亏损额大幅收窄
10月31日,海光芯正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独家保荐人为华泰国际。
海光芯正是光电互连产品提供商,提供光模块、有源光缆(AOC,其将光模块及光纤缆线集成为单一组件以实现高速互连)及其他产品。公司的光电互连产品广泛应用于AI数据中心,以支持高速、高密度及高能效的数据传输。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全球专业光模块提供商中排名第十,并为2022年至2024年前十大厂商中收入增长最快的企业。根据同一数据来源,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全球及中国专业AI光模块提供商中分别排名第六及第五。
据招股书,2022年-2024年,海光芯正实现收入分别为1.03亿元、1.75亿元、8.62亿元,三年翻了8倍有余;年内亏损分别为6020.9万元、1.09亿元、1789.5万元,亏损额大幅收窄。
2025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为6.98亿元,同比增长164%;期内亏损为3485万元,而上年同期亏损为2768万元。亏损额虽然同比扩大,但净亏损率从10.5%降至5%。
02
原始股东撤退
阿里小米入股
IPO前,胡朝阳、苏州海怡及苏州海旭共同于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中拥有21.11%的权益。苏州海怡及苏州海旭为员工激励平台。
现年55岁的胡朝阳,为海光芯正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CEO。其分别于1992年7月及1997年3月获得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及惯性技术与导航设备硕士学位,于2000年6月获得中国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博士学位。
创业前,他曾任职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光电子研究团队及在多家美国知名光通信企业担任产品开发主要技术负责人,包括Optical Communication Products Inc., Oplink CommunicationInc.及Source Photonics Inc.。
胡朝阳发表学术论文逾50篇,其中40余篇被SCI收录,获得5项美国专利授权和数十项中国/国际专利授权,拥有5项技术成果被美国加州大学技术转让中心向工业界推广,还并曾担任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光学学会旗下多家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审稿人。
2011年11月,公司成立时,胡朝阳、唐更新及王锋分別持股57.00%、21.50%及21.50%。其中,唐、王二人的部分持股是替蒋柏平代持,次年代持还原。
历经天使轮、A轮融资之后,公司估值升至6000万元,此时的唐更新、王锋及蒋柏平萌生了退出的想法。2015年5月,三人将手中全部股权转让予天津泰达科技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各自变现333.17万元、333.17万元及333.67万元。
此后,公司一路获得资本青睐,相继完成B轮到F+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小米等。最新一轮融资后,其估值为26.6亿元,阿里巴巴持股4.73%,小米智造持股2.71%。
引入B轮投资者后,因海光芯正未达成利润目标,胡朝阳曾有过两次“0元送股”的情况。一次是2017年10月,胡朝阳以零代价向B轮投资者转让602000元注册资本;另一次是2019年9月,胡朝阳以零代价向B+轮投资者转让259028元注册资本。
03
研发费用率走低
发明专利16项
实际上,在AI算力时代,光模块的战略定位已从“配角”转变为“算力刚需”——生成式AI的爆发推动全球数据量与算力规模呈指数级增长,AI大模型训练对GPU集群的依赖、智算中心万卡集群的建设,都使得光模块成为支撑算力流动的“神经中枢”。
据此,AI光模块需求相应激增。全球AI光模块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3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2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2.2%。
展望未来,受下一代高速率产品(如1.6T及3.2T)的持续迭代及新型低功耗架构的逐步商业渗透所驱动,全球AI光模块市场预计将进一步扩张。预计至2029年,全球AI光模块市场将达到1,592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0.1%。
而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光模块市场,2020年至2024年的复合增长率达89.4%,预计2024年至2029年也将保持36.4%的高速年复合增长率,持续保持全球最高增速。
这一增长动能来源于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及中国大型云服务厂商对AI基础设施的持续加大投入等本土化举措,这些举措正持续推动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尤其是AI数据中心,进而激发对于AI光模块的持续需求。
海光芯正处于风口之上,吸引了众多行业精英。公司首席科学家陈晓刚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曾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助理教授及IEEE光子学会标准委员会委员,在硅光子领域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加入海光芯正之前,他曾与IBM Research Lab一起进行硅光子芯片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公司CTO孙旭,今年38岁,博士毕业于瑞典皇家工学院,其博士及博士后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硅光子芯片设计、工艺与应用。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及国际顶级会议论文10余篇,拥有及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主导完成多轮硅光子芯片流片工作,积累了主要硅光子流片平台的丰富设计与量产经验。
截至2025年6月30日,海光芯正共有101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约30%。其中,超过20%的研发成员平均拥有十年的全球行业经验,包括在知名跨国企业的从业背景。
不过,近年来,海光芯正的研发费用率持续走低。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其研发开支分别为3719万元、4226.6万元、6379.7万元及4279.8万元,分别占总收入比重的36.2%、24.1%、7.4%及6.1%。
目前,海光芯正在中国及海外拥有近4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6项。2024年收入规模较接近的同行业公司联特科技,截至今年6月底,其拥有境内外授权专利共计198项,其中发明专利82项。
附:海光芯正上市发行中介机构清单
联席保荐人: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
上一篇:电解液板块走强 海科新源涨停
下一篇:欧盟对非合作面临“可信度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