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11月26日电(刘丰)当武夷山的晨雾漫过万亩茶园,闽江的清波滔滔入海,筼筜湖的鸥鸟掠过鹭岛的澄澈晴空……被绿意浸润的八闽大地,处处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近年来,福建公安机关深入推进新型生态警务模式,以“打、防、治、服”组合拳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守护八闽大地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连续46年领跑全国。
协同织网:警民同筑生态防护墙
“山上发现一张捕鸟网,疑似非法架设。”11月3日,护林员老刘在泉州洛江辖区山林巡逻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将线索上传至生态联勤网络平台。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马甲派出所民警接到预警后,立即赶往现场,及时拆除捕鸟网,并循线找到了架设捕鸟网的一名当地农户。民警耐心宣讲爱鸟护鸟知识及生态保护重要意义,农户接受教育后拆除了剩余隐蔽网具。这一幕,正是洛江分局“警务网格+生态网格”双网融合机制下,警民共建共治的一个细节。
面对生态保护新形势、新挑战,福建公安深谙“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之道,将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在全省范围内,“河湖长+警长”“林长+警长”“五海一边”执法协作等机制全面落地,147个生态警务联勤站扎根一线,让生态防护触角延伸至更多的山林、更远的河道。同时,环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110”联动机制、环戴云山生态保护大联盟、闽江与九龙江流域生态警务整体性保护合作机制相继建成,跨区域生态保护联盟通力合作,实现了信息共享更全面、警务协同高效率。在八闽大地,一支支由林场护林员、湿地管护员、河道管理员、网格员等组建的生态警务助理队和义警队,如点点星火散布山林河湖,织就一张高密度的生态保护网。
数智赋能:科技为刃破解生态管护难题
厦门同安,55.9万亩林地郁郁葱葱,39.7%的森林覆盖率构筑起城市生态屏障,15公里长的新城海岸线孕育着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然而,广阔的管护区域也曾给生态防护带来挑战,直到“数字生态警务”落地,让治理效能实现了质的飞跃。
10月20日深夜,4艘非法改装的船舶趁着夜色潜入同安湾海域,试图偷捕花蛤牟利。这一违法行为被金海生态警务工作站的前端感知设备精准捕捉。数字生态警务中心迅速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将实时线索同步至厦门市公安局同安分局。森林警察大队连夜集结警力出击,抓获犯罪嫌疑人21名,查扣非法捕捞的花蛤80吨,有效打击并震慑了涉海生态违法犯罪。
这起案件的高效侦破,得益于福建公安以数智赋能新型生态警务带来的即时感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围绕“海陆空林地网”全场景,福建公安在环山脉、沿水域、沿海湾等区域布建海量感知设备,推广运行数字生态警务中心平台,汇聚林业、环保、海洋等相关部门60类核心数据资源,搭建起生态实战场景模型,为一线生态警务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多维联处:攥指成拳提升生态治理效能
“这批野生棘胸蛙究竟属于水生还是陆生动物?这直接关系到案件定性和量刑。”5月19日凌晨,清流县公安局民警根据线索,在灵地镇溪流抓获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嫌疑人,查获14只野生棘胸蛙及作案工具。案件侦办遇到难题,清流县公安局立即启动“公检法三家联席会”机制,与检察院等专业力量共同会商研判,精准厘清法律适用边界。最终,在公安、检察、农业农村、林业等多部门联动下,14只野生棘胸蛙被放归自然,案件也得到依法准确处置。
为确保涉生态案件办理“定性准、量刑实、效果好”,福建公安着力构建多维联处机制。清流县公安局针对重大敏感、复杂疑难案件建立的“公检法三家联席会”机制,今年已召开案件联席会26场;全省公安机关联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共建省级协作支撑点,深化信息共享、情报互通、行刑衔接,畅通检验鉴定、涉案物品保管处置等关键环节,依托政法跨部门办案平台、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实现涉环境资源领域案线高效流转,让打击涉生态违法犯罪既有准度更有力度。
清流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民警驾驶巡逻艇在九龙湖水域巡逻。新华网发(黄芝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