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承德发布
我市“十四五”教育答卷亮点纷呈
权威发布
11月25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承德答卷系列发布会——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全市教育系统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激发队伍活力,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居全省前列。
教育战略定位与优先发展地位持续强化。我市始终将教育作为发展基石与德政工程,坚持优先发展,建立两年一次教育大会机制,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财政投入持续加大。2023年全市教育工作大会推出基础教育“1+3”政策,通过质量提升、优质均衡、强师工程三大改革,破解资源不均等发展难题,实现基础教育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前列等目标。2025年9月再次召开教育大会,出台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及职业教育三大领域发展意见,接续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财政教育投入连续实现“两个只增不减”,从2021年79.07亿元增至2025年93.67亿元,2024年投入增速全省第一,教育成为财政第一大支出。
在强化战略引领与投入保障的同时,我市聚焦育人本质,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五育并举”,在全省率先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广泛开展艺术教育,普及校园劳动实践基地,教育场馆对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中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刷新承德历史,今年中考700分以上考生全部留承就读普通高中,生源外流问题得到根本扭转。在2023年国家公共教育质量满意度抽测中,承德在省内四个被测城市中位列第一,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提升。
围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我市持续破解资源均衡难题,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教育布局,实施“义务教育扩容提质”等工程,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17亿元,完成739所学校新建改扩建,更新设备设施25万套,补齐办学条件短板,172所学校获评国家、省级示范校。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整合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423个,调配教师550名,组织126所城区优质学校结对帮扶乡村薄弱学校,组建13个教育集团,与130所京津优质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持续缩小。双滦区率先通过优质均衡国家评估,丰宁满族自治县、营子区实现普及普惠与优质均衡“双验收”,学前三年毛入学率等三项核心指标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立足地方发展需求,我市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聚焦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优化调整专业63个,新设医养康养等17个贴合地方需求的专业,70个专业对接主导特色产业,专业匹配度达94%,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推行“校中厂”等人才培养模式,新建30个高水平实训基地、11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每年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超1.7万人,实现教育与产业“双向奔赴”。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我市以“强师工程”为抓手,全面激活办学治校内生动力。实施“强师工程”,优化校长队伍建设,确定20个校长聘任及职级制改革试点,选聘53名校长,建立2438名后备干部人才库,与京津优质学校合作开展校长挂职培训。创新教师“选、育、管、用”机制,设置周转编制1098个,累计招聘教师2524名,引进师范类院校优秀毕业生。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认定4411名骨干、精英、卓越梯队教师,建立14个“卓越教师工作室”,年均培训教师7.6万人次。深化绩效工资、职称评聘等改革,教师队伍活力全面增强。
承德日报社记者/马思稳、张大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