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王志顺
近日,一则“突然收到了快10年前捐出去的50元钱……”的新闻在社交媒体悄然走红。一位网友在高中毕业时随手捐出的50元善款,竟在十年后如数退回,附带的还有受助者手写的感谢信。这则故事,经由人民网、共青团中央等官方平台传播,迅速引发全网共鸣。(《环球网》11月25日)
“陈年往事”为何依然能触动人心?
善意的种子在不经意间播撒,在时光中长成参天大树。高中毕业生捐出的50元,或许只是他当时零花钱的一小部分,甚至可能连他自己都已淡忘。然而,对于受助者而言,这50元无异于雪中送炭。十年后,受助者通过辗转联系,终于将钱款退回,并附上真挚的感谢。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善意的回应,更是对“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
善意的力量在细微处彰显,在时间沉淀中迸发惊人能量。有人长期坚持每月捐出五元十元,有人默默为山区孩子提供营养午餐。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如滴水穿石,深入人心。评论区里,一位网友的留言令人动容:“我捐的钱不多,但每次看到受助者的笑脸,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善款无关金额大小,而在于心意的真诚。奉献善意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只需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温暖的手。温暖每个被帮助的灵魂。
善意的回响,需要时间的沉淀,换来心灵的丰盈。那位高中毕业生十年后收到回款,正是十年的等待,让善意显得更加珍贵。受助者需要时间成长,需要机会回馈,最终换来心灵的丰盈。就像收到回款的网友所说:“我没想到自己随手做的善事,会在多年后得到回应。”这种跨越时空的回响,让善意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每一个传递善意的个体,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