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皇甫晓峰
初冬的包头市土右旗,敕勒川平原上的阳光温和地洒向大地。11月24日,记者走进土右旗敕勒川现代农业博览园内,一座宝蓝色的玻璃温室在日光下折射出钻石般的光芒。推开“草莓植物工厂”的门,仿佛进入了一个与现实农业截然不同的世界。无菌服、自动风淋、恒温控制——这里不是实验室,却比实验室更精密;不是传统农田,却结出更饱满的果实。
一排排立体种植架如同超市货架般整齐排列,托起层层叠叠的草莓苗。绿叶间点缀着鲜红的果实,每一株草莓苗都透着蓬勃生机。玄机,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四维生态科技运营负责人王浩铭站在中控屏前,指着跳动的数据说:“温度22℃,湿度65%,CO2浓度800ppm……这一切都由系统自动调节,为草莓定制最舒适的‘小气候’。”
植物工厂的秘密,在于全封闭环境、LED光谱光照、垂直立体种植、AI智能管理与自动化灌溉系统的无缝协作。王浩铭指向架顶的灯管,“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LED植物光照系统,能模拟大自然中草莓最喜爱的光谱,哪怕在深夜,每一株苗仍能‘沐浴’在恰到好处的光中。”架间的白色管道均匀释放二氧化碳,黑色滴箭带精准输送营养液——每一株草莓苗,从光照到“饮水进食”,都被写入了数字程序。
在源水箱控制室,王浩铭按下按钮,营养液便沿管道输送到指定种植间。“我们只是监督者”,他笑着说,“系统已经接管了绝大多数工作。我们一个种植间仅8460株苗,却相当于传统200亩大棚的产量,而单位经济效益更是高出10倍。”这样的种植方式不仅打破季节限制,更大幅节约了资源。
据土右旗敕勒川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负责人王智丰透露,该园区2024年引进“四维生态”后,“草莓植物工厂”实现了节肥90%、节水95%的突破。预计到2026年满产时,年产草莓可达80吨、草莓苗135万株,年产值约4200万元。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草莓通过SGS等国际检测,达到“零农残、零激素、无重金属”标准,直供沃尔玛、山姆等高端商超。
从人力畜力的1.0时代,到机械普及的2.0阶段,再到物联网引领的3.0时期,土右旗农业在数十年间不断迭代。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发虎回顾这段历程时感慨:“当下我们已迈入4.0时代——一个由AI、垂直农业和闭环生态定义的阶段。”他认为,“草莓植物工厂”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农业理念的根本转变:它让农业从“靠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从土地依赖走向空间重构。“作为职教工作者,我将把这些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案例,培养掌握智慧农业技能的新农人,让科技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真正生根发芽。”李发虎表示。
采访中记者观察到,在社会层面,“草莓植物工厂”也悄然改变着农业的形态。据了解,目前这里已不仅是生产空间,更融合引入了球幕影院、XR体验等文旅业态,不久后将成为人们参观、研学、品味现代农技的打卡地。
站在“草莓植物工厂”的玻璃幕墙内向外望去,辽阔天空与温室的科技图景形成强烈对比。土右旗的农业变革,正在从“听从天命”向“书写天时”转型,也向我们提出一个时代之问:当农业脱离土壤、季节等传统束缚,它是在远离自然,还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回归本质?答案或许就藏在那层层叠叠的绿叶之间,在每一颗无需泥土却依然甜润的草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