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占青的社区水果店生意不错。
西海新闻记者 马小玮 文/图
在西宁的街头巷尾,一种全新的就业形态悄然兴起——“斜杠就业者”。斜杠就业是指一种职业模式,即一个人拥有多个职业身份,通过在简历或自我介绍中使用斜杠“/”来分隔不同的身份角色。
一职多能钱包鼓
“以前闲在家总觉得空虚,现在通过社区‘邻里职通车’就业服务站找到一份工作,心里踏实多了!”市民马哈力麦是典型的“斜杠就业者”——她平日里是西宁一家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业余时间做手工编织。她感慨道:“这份工作不仅让我有了收入,更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
今年43岁的市民王福龙也是一名“斜杠就业者”。夏天,他是一名导游,带着外地游客游览青海美景。冬季游客少了,王福龙凭着20多年练就的烹饪手艺成为上门厨师,邻里家的生日宴、家庭聚餐总少不了他的身影,做青海老八盘、青海土火锅等特色菜肴,让他每月增收两三千元。
“在家门口就业既能赚钱补贴家用,又能帮邻居解决难题,一举两得!”市民海占青的心声,道出了许多零工从业者的感受,灵活就业早已不是无奈之选,而是兼顾家庭与自我价值的主动奔赴。
在社区的帮助下,海占青在紫玉·龙华雅苑小区门口开启了“水果店+爆米花店”的双店模式。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他一家收入倍增。小区的张女士腿脚不便,海占青坚持每天为她送货上门,还会顺手捎上一些新鲜葱姜。上班族下班晚,提前微信留言,海占青就帮他们预留好新鲜果蔬。为人热情的海占青,被小区业主推选为社区居民代表。
居民不出小区就有活干
“斜杠就业”的发展,离不开西宁公共就业服务的支撑。记者从西宁市就业服务局获悉,作为公共就业服务示范项目的核心举措,西宁市以“一县(区)一品牌、一县(区)一特色”为理念,全力推进零工市场(驿站)“全域覆盖”行动,将就业服务延伸到社区“最后一米”。截至目前,西宁市已建成9个零工市场、10个零工驿站,与遍布各社区的“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共同织就了一张“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就业服务网。
西宁市城东区周家泉街道为民社区就业服务站,20平方米的空间配齐桌椅和饮水设备,定期发布家政服务、水电工、茶饮师等岗位信息,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找到活干。
社区团购团长王丽新对此深有体会,每天下午3点,她的微信就开始不停弹出消息,都是街坊邻居发来的订单。从最初仅有3人的邻里小群,到如今有近100人的活跃团购群,短短一年多时间,群里的牦牛肉、柴达木枸杞等青海本地特产订单逐月递增。
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西宁社区零工经济发展较快,但稳定性与保障性仍面临考验。
依托社区团购、高频家政服务的岗位,凭借稳定客群实现了收入稳定。而手工制作、临时上门服务等岗位,受季节、需求波动影响较大,收入起伏明显。同时,多数灵活就业者未纳入社保体系,缺乏医疗、养老保障,职业伤害风险难以覆盖,部分临时岗位还存在薪酬结算不规范等问题。
记者从西宁市社会保险服务局获悉,截至10月底,西宁市已有13596名快递行业从业者参加工伤保险。让灵活就业者安心的是,西宁市零工市场、驿站还联动工会、司法部门设立维权服务站,针对薪酬结算、权责界定等常见问题提供法律援助,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
西宁的社区零工经济正以独特的地域特色蓬勃发展。它不仅盘活了社区资源,增加了居民收入,更让灵活就业者感受到了温度与归属感。未来,随着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西宁社区的“斜杠力量”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持续为民生改善与城市发展注入动力。
上一篇:江源近观看经纬 明日相约话交通
下一篇:祁连精准发放 牛羊出栏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