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东阳 编辑/张广凯)
相隔十年多,屈臣氏上市计划终于有了新消息。
据《华尔街日报》引述消息报道,长江和记实业正计划推动旗下屈臣氏集团在香港与英国两地上市,预计最高融资规模达20亿美元。多家媒体报道显示,上市准备工作已在推进,最快将于明年上半年启动。
这已是屈臣氏继2014年首次披露计划、2024年明确意向后的第三次IPO尝试。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屈臣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价值释放与转型豪赌
有分析认为,长江和记此时推动屈臣氏上市并非偶然。
从资本市场环境看,2025年以来香港IPO市场显著回暖,前10个月新股融资总额已达216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逾两倍。包括珀莱雅、丸美、自然堂等国内美妆公司也正在寻求在港交所上市的可能性,这一积极窗口期为屈臣氏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与屈臣氏2014年前后首次披露上市计划时的市场环境大有不同。
2013年底,屈臣氏首次披露上市计划,计划香港、伦敦两地上市募资最多780亿港币(按当时汇率计算约617.90亿元),当时屈臣氏的估值超3000亿港币(按当时汇率计算约2376.55亿元)。2014年2月,李嘉诚曾在长江和记业绩说明会上明确,屈臣氏会在两地上市,其中一个肯定是香港。
不过,屈臣氏的首次上市计划很快便被搁置,据称,原因是港股市场表现不佳且上市退潮、舆论风波等情况。2014年,长江和记将屈臣氏24.95%的股权以440亿港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约348.56亿元)出售给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
从集团战略角度,推动屈臣氏单独上市有望释放被低估的资产价值。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目前市场对长和未上市业务的隐含估值几乎为零,屈臣氏独立上市将帮助集团实现价值重估。
就屈臣氏而言,上市融资将为战略转型注入急需资金,同时通过股权激励吸引和留住人才。
作为全球门市数量最多的健康及美容零售商,屈臣氏在31个市场拥有17,000家门店(旗下品牌包括健康及美容专卖店屈臣氏、百佳超市、丰泽、以及葡萄酒专卖店Watson’s Wine等),每年服务超过60亿人次的顾客。
2025年上半年屈臣氏全球收益总额同比增长8%至988.4亿港元,显示出一定的复苏迹象。然而,细看各市场表现却是冰火两重天。
欧洲市场成为集团的增长引擎,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607.01亿港元,同比增长10%;东欧地区店铺数量同比增长8%,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亚洲市场(除中国外)同样表现不俗,营收达204.93亿港元,同比增长12%,店铺数量同比增长7%。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屈臣氏中国市场持续承压。今年上半年收益同比下跌3%至66.66亿港元,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暴跌53%。2024年,屈臣氏中国收益同比下滑18%,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大幅下降55%。
从更长时间维度看,屈臣氏中国已连续六年业绩下滑,收益总额近乎腰斩,盈利能力持续走弱。
昔日风光无限,今朝挑战重重
屈臣氏在中国市场也曾一度风光无限。
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开出了大陆首店,通过1V1个性化专业咨询服务、分发美妆知识手册等差异化运营模式,精准切入当时的市场蓝海。它成功抓住18-35岁女性消费者,不仅建立起品牌先发优势,更培育了中国内地消费者的美妆意识。
2009年开始,屈臣氏在全国开始快速的扩张,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开始持续高速增长。2014年,屈臣氏的门店数达到了1700家,建立起了广泛的线下网络。
海通证券分析师将中国化妆品零售渠道划成了四个阶段:2004年前的百货时代;2011年前的KA/CS(Key Account/Cosmetic Shop;大型卖场/化妆品专营店或连锁门店);2011-2017年传统电商渠道;2018年以来的社媒电商时代。
屈臣氏是当时最为强劲的KA/CS渠道。有媒体报道称,在那个渠道相对单一的年代,屈臣氏有着强大的渠道控制力,能否进入屈臣氏,几乎关系到一个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存亡。
“我的美丽日记”、“森田药妆”等品牌通过屈臣氏进入中国市场都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前者头三年在屈臣氏独家销售,曾创下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的成绩;后者为屈臣氏专门研发了独家“天丝面膜”系列,月回款最高达千万元。
屈臣氏对品牌方拥有极强的议价能力。有媒体报道称,入驻屈臣氏货架,品牌方需要支付包括条码费、上架费、堆头费在内的多种费用,这种“甲方市场”地位为屈臣氏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自有品牌战略是屈臣氏的另一利润引擎。通过独家代理和开发自有商品,屈臣氏创造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到2015年前后,其自有品牌产品贡献了相当可观的销售额和利润,毛利率远高于代理品牌。
屈臣氏还建立了完善的会员体系,通过积分累积和会员专属活动,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和重复购买习惯。有消费者向观察者网表示,拥有屈臣氏的会员卡一度是非常“洋气”的象征,因为当时成为屈臣氏的会员还有一定门槛,经常是一张卡亲戚朋友一起用。
不过,屈臣氏的高光时刻停留在了2015年。
当年屈臣氏中国销售额达217.13亿港元,EBITDA增长14%。但此后业绩急转直下:2016年营收首次负增长,同店销售下降10.1%;2021年达到4134家门店的历史高峰后便开始逐年关店,今年上半年再关闭145家门店。
线上渠道的崛起是屈臣氏首当其冲的挑战,极大地分流了其线下客源。在电商品牌化的过程中,品牌DTC又进一步削弱了屈臣氏作为中间环节的价值。
有媒体曾报道,露华浓、卡尼尔、美即等品牌已经相继退出屈臣氏,目前屈臣氏内现存的品牌显得有些匮乏。还有一些品牌方向媒体透露,新品牌入驻屈臣氏现在很难再赚钱。
另一面,以HARMAY話梅、THE COLORIST调色师为代表的新型美妆集合店,凭借更时尚新锐的美妆品牌、独特的网红打卡设计和沉浸式场景体验,迅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对屈臣氏的传统模式形成强烈冲击。
在80后、90后记忆中,屈臣氏曾是美妆零售的代名词,但如今在年轻消费者心中逐渐失去吸引力。
全球挑战与本土突围
虽说屈臣氏如今仍背着“全球最大美妆零售商”的行业美称,但电商、DTC渠道的崛起和新型美妆店业态的冲击并不止于中国市场。
在国际市场,独立站成为品牌新选择,Hailey Bieber创立的rhode等品牌由此壮大;欧洲也出现类似国内新型集合店的normal,以低价、多元选择和新颖装潢风靡年轻一代。
在中国市场,屈臣氏已经展开了一系列转型的努力。
面对主力客群流失,屈臣氏围绕男士、儿童、大健康三大品类打造新消费场景:在广州、上海推出“型男装备补给站”;设立儿童严选专区,提供超250款产品;在多地建立大健康体验中心,配备专业顾问。
推进O+O(线下及线上)战略也成为屈臣氏转型的核心。屈臣氏大力整合线下体验与线上服务,通过小程序、直播、社群营销等数字化工具,试图打造全渠道购物体验。
O+O战略也进一步影响屈臣氏的门店调整。2025年,屈臣氏计划进一步将门店延伸至消费者15分钟可达的社区场景,在一、二线城市探索社区店模式,融合即时零售与实体零售,同时关闭业绩不佳的门店。
此外,下沉市场成为屈臣氏的另一突破口。今年计划新开500家门店中,近半数位于低线城市,新进入100个县级市场。
从资本角度看,成功上市将为屈臣氏转型提供必要资源。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屈臣氏上市计划有助释放其真实价值,并给予长和“增持”评级。
然而,投资者对屈臣氏的增长前景仍存疑虑。“老牌零售商”标签难以契合资本市场的增长预期,屈臣氏能否将品牌认知度转化为市场份额,仍是未知数。
屈臣氏的转型之路刚刚开始。在资本市场,投资者将密切关注其上市后的战略布局;在消费市场,屈臣氏需要证明自己能够重新赢得年轻消费者的心。
对于美妆零售行业而言,屈臣氏的资本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