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专业课30元一节,公共课20元。”11月21日上午,山东某高校的大三学生小贾一边收拾课本,一边熟练地和“雇主”确认签到方式。与此同时,因为临时有事没法去上课的大学生小周,正犹豫要不要再次往替课群里发布需求——有偿替课。
不知从何时起,有偿替课成了游走在校园规则边缘的“灰色交易”。这种现象为什么发生,学生、老师如何看待,高校采取了何种举措?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我也知道违反校规,但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山东一高校论坛的隐秘角落里,“替课”往往以明码标价的形式存在。一边是靠给人替课“轻松赚钱”的学生,另一边则是愿意花钱买“出勤”的学生,而“帮人出勤”的一方,一般不会挑明能提供替课服务,而是以一种类似“今天下午都可带,女”“周二三四,周三周四周五下午,长期可带”等,类似暗语的交流方式出现。
在山东某高校的校园墙里,有人发出了“有偿替课”的需求。
大学生缘何找人替课?“我也知道找人替课不好,谁愿意花钱还担风险啊?”谈及原因,小周的语气里满是无奈。
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他这学期的专业课和公开课排得满满当当,第一次找人替课,是因为抢到的返乡车票在放假前最后一天,无奈之下,只能花30元找人帮忙签到、记笔记。他透露,请假次数太多会影响考勤,重修会耽误毕业,自己不得已才出此下策。有过一次就会有无数次。等到再有“不方便上课”的情况,他会首先考虑往替课群里发布需求。
记者调查发现,和小周一样,有类似缺课经历的学生不在少数,比如有的因为突发事情缺课,有的因为无法兼顾实习和学业缺课,还有的单纯因为不喜欢上某节课,所以缺课。
对于有偿替课这一选择,一位大学生说:“我们也知道违反校规,但没有更好的办法。”
“替人出勤”,两小时能赚30元
一旦大学生有了花钱买“出勤”的需求,“有偿替课”也就有了生存的空间。不过,对于那些处在替课“供给端”的学生而言,在将其视作“轻松赚钱”途径的同时,往往也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抓包”的风险。
“没课的时候替人签个到、抄份笔记,两小时就能赚30元,比大街上发传单轻松多了。”据小贾介绍,学校里有“校园墙”,里面会按照课程类型“明码标价”,比如公共课20元1次,专业课30元1次,如果涉及课堂点名或扫码签到的“高风险课程”,则需要额外加价。
小贾透露,和他一样,绝大多数有偿替课的同学,多是那些课余时间充裕、熟悉教学楼分布和老师签到习惯的学生,他们甚至总结出了“后排坐、不抢答、少抬头”的“替课准则”。
然而,纵有万全之策,“替人出勤”也如同走钢丝,风险如影随形。
记者检索发现,不少高校曾对“找人替课”和“存在代课行为”的学生进行处分。去年1月,湖南工学院教务处通报了在网络公共选修课学习(考试)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刷课”“替考”行为,当时该校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处分,并记入了学生的诚信记录。同年6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也对一名存在代课行为的学生进行了全院通报批评,“之前有一次去替课,碰上了查学生证,我只能说忘带了,幸好老师没深究,以后这种查证件的课我再也不敢接了。”说这话的时候,小贾的话语中还带有一丝侥幸。
为杜绝替课现象发生,高校“各显神通”
大学生花钱买“出勤”,显然是不符合有关规定。对于“有偿替课”的现象,不少高校已经关注到,并通过实施专项行动、修订意见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不少高校出台意见,明确指出“严禁找人替课、签到或代人上课”。
早在2019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发布的“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中,就明确提到“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故意找他人代替或代替他人参加的,视其情节,给予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2023年,长春大学修订的“学生违纪处分规定”中指出,“代替他人上课或找他人代替上课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2024年,内蒙古大学也在“关于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的意见”中提出,“严禁找人替课、签到或代人上课”。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高校虽无明确的文字禁令,但通过考勤技术升级实现了实质管控。记者注意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大学等校部署指纹签到系统,要求学生“课前10分钟在教室门口的指纹机上打卡”。
“有偿替课”暴露出校园规则与需求间的矛盾
对于“有偿替课”现象,山东一高校辅导员李老师忧心忡忡地说道,这看似是“你情我愿”,实则是对教育秩序的破坏。据她分析,有学生一开始是因为特殊原因找人替课,后来发现“花钱能解决”,就开始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编造理由缺课。
据李老师透露,对于这种现象,学校也在积极应对。一方面通过加强课堂点名、随机抽查提问等方式识别替课行为;另一方面,也会针对学生的特殊困难开通“绿色通道”,“比如对家里有急事的学生,会协调任课老师安排补课。对有实习冲突的学生,会帮忙调整选课计划,真正帮学生们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他们走上‘替课’的歪路。”
“堵不如疏,关键是要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李老师指出,有偿替课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校园管理中“刚性规则”与“柔性需求”的矛盾。
她建议,一是要优化课程与选课机制,减少“水课”“重复课”,增加实践类、互动类课程比重。二是允许合理的选课调整、请假补课,避免因时间冲突、课程不适应引发替课;三是加强学风教育,让学生明白,上课不是“完成打卡”,而是对自己学业和未来的负责。
而对于那些靠替课赚钱的学生,李老师建议他们,与其在灰色地带冒险,不如用正当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张羽洋 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