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微博
中经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近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基于我国300个城市的招聘数据监测显示,2025年1—8月,以算法工程师、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分析师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相关岗位需求同比增速超过100%;而销售、行政、财务、法务等岗位的需求同比下降10%—30%。
澳洲会计师公会华南区委员会会长、澳洲资深注册会计师陈建峰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I对人的替代是有边界的。”
他指出,被替代比例较高的工作多属于重复性、标准化的基础财务岗位,包括数据录入、发票审核、基础核算等。这些工作流程规则明确、判断要求不高,利用AI可以实现较高程度自动化,大幅提升效率。
相比之下,一些高阶财务岗位则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
“涉及专业判断、战略决策与人际协作的工作更难被AI替代。”陈建峰表示,这类工作需要在具体商业场景中灵活运用会计准则,还要具备风险预判、跨部门沟通和战略规划能力。“例如收入确认、资产减值评估等复杂决策,以及为业务部门提供定制化财务支持等任务。”
他强调,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伦理责任与战略思维,是AI最难以取代的核心能力。
澳洲会计师公会发布的《2025年商业科技应用调查》显示,受AI应用普及影响,32%的受访者表示过去12个月企业减少招聘初级财会人员;与此同时,18%的企业正在为财务部门积极扩招具备AI专业素养的人才。兼具财务专业技能与数字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更加契合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即便AI具备替代部分岗位的能力,但总体来看并不会带来大规模失业。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近日发表署名文章《客观认识和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指出:“过去伴随技术创新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失业,一方面是因为技术进步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推动财富产出增加,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与社会可持续繁荣;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弥补了人类体力和智力的不足,在改造和替代传统产业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产业形态,最终通过扩大经济规模而带来更多就业机会。这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编辑:郝成 审核:吴可仲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