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佳琪)跟鱼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密云养殖户张玉柱,不久前忽然收到来自“985高校”的一纸聘书。记者见到他时,这位51岁“鱼把式”沧桑的脸上写满欣喜。他粗大有力的手递过聘书,上面写着——兹聘请您为我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兼职第二导师……落款处,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大红印章格外醒目。一位养殖户,怎么就成了硕士生导师?记者决定去他经营的国家级施氏鲟良种场一探究竟。
张玉柱的课就在鱼池旁讲。从仅重0.02克的受精卵,到体长超2.5米、重达400多斤的“巨无霸”种鱼,他边走边说,把25年的养殖心得倾囊相授。学生们紧跟在他身旁,凝神静听。
和实验室里的小鲟鱼相比,池中游弋的“巨无霸”让学生们深感震撼。正听着课,突然一条大家伙因“陌生人”靠近扑出水面,水花四溅,引得一阵惊呼。“鲟鱼本性慵懒,这准是以为我们来喂食了。”张玉柱借着小插曲笑道,“可这些大家伙的捕捞、转运、取卵,个个都是行业棘手的难题,眼下还只能靠人工。”
“难题能不能成为科研课题?”“如何降本增效?”提问一个接一个,有些问题张玉柱无法当场回答,他也不回避,“我得再请教专家,跟你们一起当学生。”
2000年,张玉柱靠银行贷款在密云水库搞网箱养殖。后来,网箱养殖被全面取缔,他的鱼场几经搬迁、转型。最终,他在水库下游盘活闲置厂房,将基地升级为集保种、研发、实验于一体的现代化良种场。2024年秋,遍寻全国找合作伙伴的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团队来此考察,惊喜地发现,这座养殖场的鲟鱼种鱼保有量高达6000余尾,居全国前列。场长张玉柱更是有着25年的养鲟经历,养殖中绝大部分的“雷”他都踩过了。
中国农大能助力提升现代渔业智慧化水平,为“国内养鲟高度依赖人工”破题,养殖场也能当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双方一拍即合。北京市智慧农业创新团队智慧渔业岗位专家陈英义教授说得更直接,“曾经踩的‘雷’,今天都可能成为科研课题,他的宝贵经验值得给学生们讲一讲。”
这堂课上,研究生刘振楠和张玉柱显得格外熟络。原来今年6月起,刘振楠就把“家”安在了养殖场。他的研究方向是用计算机视觉智能识别并筛选鲟鱼坏卵。“张老师凭多年经验帮我归纳了几类坏卵的关键指征,这是构建识别模型的核心。”刘振楠说。
刘振楠还兴奋地告诉张玉柱,“明年毕业,我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署名里也将有您的名字!”这“课堂”也正是他突破产业痛点最坚实的土壤。刘振楠坦言,“让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才是我的价值所在。”
记者手记
给求真务实点赞
当中国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将硕士研究生兼职第二导师的聘书,郑重交到“鱼把式”张玉柱手中时,我们看到了一种弥足珍贵的品质——务实。
现实中,硕士论文与实际问题脱节,被诟病为“纸上谈兵”时有发生。“唯文凭论”的倾向,也让导师的头衔有时更像个华丽的装饰。近日,江苏科技大学前首席科学家郭伟被发现学历造假一事,引发轩然大波。对照来看,张玉柱的受聘,值得我们点赞。
大学聘请一位有着25年实战经验的养殖专家,绝不是为了猎奇或凑数,而是“来真的”。“鱼把式”导师的价值,不在于发表了多少篇高深论文,而在于他能一眼看出一般人看不出的鱼苗问题,能预判养殖的风险,能回答实践中最具体、最棘手的“怎么办”。张玉柱不懂计算机,但是个“产业型专家”,在他的指导下,研究生刘振楠的论文能直接应用到鲟鱼坏卵的筛选实践中去,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学问的真谛,正在于能解决真问题。
这份聘书的重量,不在区区一张纸上,而在于它承载的期待:期待教育能更紧密地连接实际,期待更多优质的学术研究能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把真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这不仅需要学风的重塑,更需要全社会对求真务实大力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