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南京市中医院“丁氏痔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十代,在持续提升痔疮、肛瘘等常见肛肠疾病疗效的同时,将专科优势病种向结直肠肿瘤、克罗恩肛瘘等复杂疾病拓展。创新运用补气中药和干细胞联合治疗复杂性肛瘘和克罗恩病肛瘘,愈合快,复发率低,被2022年版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临床指南作为证据引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对原发性肝癌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低的临床难题,创立以补肾健脾、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为主要治法的肝积方,联合应用肝积方后降低了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及病死率,该方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这些中医药攻坚克难的故事正在大江南北上演。1496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42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221个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115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中医专科建设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坚实步伐。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江苏南京举办,围绕专科建设管理、优势病种选择、急危重症救治等议题,共商中医专科高质量发展路径。
筑牢中医发展的专科基石
“中医专科是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重要基础,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表示,加强中医专科建设是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独特优势、让中医医院姓“中”的重要抓手,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专科是中医理论和技术传承的核心载体,也是医院的最小细胞,是医院发展的基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追溯中医专科发展脉络:甲骨文中“疾首、疾目、疾齿、疾腹”的记载,印证了专科思维的早期萌芽;《黄帝内经》对脏腑经络理论的系统梳理,为专科发展奠定理论根基;宋代专科分类更为精细。“纵观中医学发展史,专科始终是主线,提升中医服务能力,核心在于专科服务能力的提升。”刘清泉说。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李俊则从实践维度给出解读:“对中医医院而言,专科是高质量服务的主阵地、人才培养的大平台、技术创新的突破口。一个高水平的中医专科,不仅能让患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疗效,更能带动整个医院的内涵建设,从而更好地保障群众健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历来高度重视中医专科建设,从“十五”到“十四五”,相继建设了1496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42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221个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115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近期又遴选增补了一批儿科、妇科和神志病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涵盖了30个中医专业,覆盖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专科所在单位覆盖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专科群。
“经过多年建设,绝大多数专科成为所在医院的优势专业、骨干科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专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量显著增长,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专业品牌和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其他科室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对口帮扶等形式,带动了区域内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
唱响专科建设中医药“主旋律”
“中医优势专科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唱响中医药主旋律。在面对临床问题时首先要考虑使用中医技术方法,将中医思维贯穿于临床诊疗全过程,正确处理‘先中后西、能中不西’和‘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关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在开班仪式上的这番话,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
“坚持中医思维,凸显中医特色”,是此次培训班最受关注的核心议题。此前,舆论场上关于“中医医院西化”的讨论时有出现,归根结底,是部分中医医院存在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建设,重业务收入、轻技术传承的问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医优势专科要坚持以中医药服务为主,针对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疾病和疾病防治的关键阶段及环节,确定优势病种和主攻方向,制定实施中医诊疗方案……”
如何在专科建设中锚定中医药航向?与会专家各抒己见。
“首先就要树立中医自信。”张伯礼直言,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年轻中医医生存在重实验指标、轻临床观察,中西医病症混淆,治疗思路“以西律中”等问题,根源在于中医疗效不自信。“中医药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诊疗逻辑,不能简单套用西医的标准评价中医的疗效。”
刘清泉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实践,则是坚守中医自信提供的生动注脚。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工作专家组中医组组长,他在震后救援中融汇中西医之法:用现代医学手段对挤压伤、开放性骨折等急症进行精准干预,同时运用中药调理、穴位刺激、整复手法等中医技术,促进伤员伤口愈合、恢复肠胃功能。“最终实现无一普伤变重、无一重症死亡,中医药在急危重症救治中展现了强大力量。”刘清泉感慨,“西医有效的抢救技术,很多都蕴含着中医思维,中医人要学会以中医之道驭西医之术。”
在李俊看来,强化中医药服务主导地位,关键要在“优势病种”上做深做透。“要把优势病种打造成患者就诊目的地——同行不问不放心,患者不问不死心。”他对优势病种的内涵作出清晰界定:“能体现中医药的疗效优势、疗法优势、效益优势。”在此基础上,围绕优势病种形成标准化诊疗方案,再通过临床实践持续优化,形成“患者认病种、病种带专科、专科铸品牌”的良性循环。
山东的专科集群建设实践,为这一理念提供了有力佐证。“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建设5年来,集群内中医为主治疗出院患者占比显著提升。”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明介绍,第一批集群较建设初期增长15个百分点,第二批增长25个百分点,第三批增长18个百分点;门诊患者中药饮片使用比例与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比例逐年上升,第一、二批集群门诊量分别增长4.9%、14.2%,出院患者人次分别增长10%、7%,均超额完成既定目标。“数据背后,是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可与信赖。”李明说。
聚焦疗效提升百姓就医“获得感”
“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聚焦点一定要放在提升临床疗效上,落脚点一定要放在提升百姓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上。”这是与会专家的共识。
这一点,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意见》中也有体现,“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被列为“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内涵建设”的八项任务之首。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的核心价值,是中医专科的立身之本。”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指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核心是提升辨证论治使用汤剂的能力,同时要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疗效评价体系,让疗效“说得清、道得明、可复制、能推广”。
“专科能力的重要体现,就是解决复杂疾病、疑难疾病的能力和水平。”刘清泉建议:一是先“承”后“传”,系统承接中医几千年积累的专科技术、方法与理论,梳理各专科的技术特点和理论优势,再进行学习推广,这是提升疗效的基础;二是以中驭西,以中医思维为核心,吸纳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诊疗方法,如声光电技术、AI技术等,用中医思维对其进行解释和运用,丰富专科诊疗方式;三是明确定位,聚焦核心病种,重点突破复杂病、疑难病诊疗瓶颈。
李俊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实践分享经验:“要找准切入点,挖掘历代名医的专方、专药、专技;同时不排斥民间‘一招灵、一式解、一招鲜’的特色技术,也要及时了解现代医学最新成果,为我所用。”该院脾胃病科作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整合名老中医经验方与现代药理研究,研发的特色制剂使慢性萎缩性胃炎逆转率提升至3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